4.2.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国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大的方面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交通、通讯三大领域,是以硬件载体形式为主的供给能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也可作为国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但这更多是出于公共服务的需求。
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均基于一定规模、能力的基础设施。三大基础设施以及内部细分行业的供给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相比较而言,国家和城市的能源供给系统对发展体育产业没有明显的制约性,因为竞技体育及其产业并不是消耗电力、煤炭、石油的大户。如果某些城市电力供给紧张,组织者只要把重大的竞技赛事安排在非用电高峰季节、时段即可。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对某些重大的、现场观众总量大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显然存在明显的约束性。在美国,篮球、棒球比赛场馆一般都在城市外围,在私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美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并不强,因此,在人口居住地、城市中心区到比赛地点必须具有相当容量的快速公路网络,赛场周边必须拥有足够的停车空间。否则,竞技项目的直接现场观众数不足,气氛不热烈,其产业链核心能力就达不到推动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某些人口相对集中于市区的大城市,如果市中心到比赛地点缺乏地铁、轻轨、公交汽车等公共客运条件,竞技赛事的观众规模和影响力同样可能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仍以2004年上海F1赛事为例,地处上海郊区嘉定安亭的F1赛场可容纳观众20万人,距市中心约30公里,目前从市区到赛场尚未具备轨道交通,直接通达的快速公路仅二三条,且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赛事期间,为了让每天约10余万观众顺利往返,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办方开辟了4条由市区通往赛场的临时专用公交线,为决赛当天配备了3000余辆公交汽车,发放了二三万张私人停车证。即便如此,决赛那天观众从公交停车点到观众席的步行时间仍要15到45分钟,大部分私人汽车停车点到观众席的距离也有3到5公里,徒步还需45分钟以上。由于购票、停车以及实际观众往往不是同一人或由同一主体安排,停车点与观众席的错位现象十分严重。比赛结束后,观众从抵达赛场公交站点等候上车,专用公交车按事先计划择路返回市区4个始发地,观众再乘市内交通车返家,前后大约要三四个小时。显然,上海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交客运服务能力,远远达不到组织如此庞大的竞技赛事的要求。市区至赛车场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力,对2005年及以后5年的F1市场肯定会产生不良效应。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能力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代城市的通讯、网络载体以及各种传媒的功能,对竞技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推广,已经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布与获得赛事信息,票务交易及送达业务,转播比赛及传播广告信息,都可借助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率地完成。但是,竞技体育项目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诸多城市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分门别类的信息传播服务行业的实际能力,尚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在竞技体育产业化过程中,赛事冠名权许可和赞助商、广告主的广告服务需求,是产业获得营运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主要靠赛事投资和组织方,或靠组织方与媒介企业、广告主的合作实现的。组织方能否将赛事提升到足以吸引赞助商和大广告主的位势,城市的信息传播系统有无能力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赛事及与之相关的商业广告信息,广告信息的广域传播能否保证出资企业获得足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回报,这三个方面均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状况有联系,与信息载体硬件与参与各方的软件(能力)有关系。硬件与软件、能力与能力之间不能很有效率地匹配,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不了预期收益,投资与经营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产业化进程就会停顿甚至倒退。而从理论上说,只要竞技体育作为商业活动,政府就应该视组织者、参与方为企业,在财政、信息及配套条件上,不该像公益性体育比赛那样予以支持、优惠甚至无偿提供公共资源。
从城市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可引出另外两个关系: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是互补性的,尤其是后者对前者。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功能强,效率高,就能让更多的潜在对象成为竞技体育的消费者,并让各参与方得益。同时,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及能力也可能引起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不再赴现场观看比赛,从而缓解赛事交通方面的巨大压力。第二,在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营运没有明显障碍的情况下,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有关的城市第三产业的状况,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在竞技体育产业化中不能忽略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不论其经济水平如何,如果第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不完整,交通、信息、市场中介服务能力有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