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实现商业价值是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竞技体育的水平越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价值也越高。在美国,仅1个赛季的NBA篮球赛的产值就大约有10亿美元,超过中国1年的体育消费;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产业,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到24亿里拉(约182.5亿美元);美国1988年消费者仅花费在观看各种比赛上的门票就达64亿美元。这么多的货币交换额显然与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引导消费者进行竞技体育消费必须的根本前提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在中国,中超、甲A的篮球、足球联赛,各种形式的乒乓球巡回赛,以及全运会等其他大型比赛给体育观众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场所,满足了一些消费需求,但也处于不平衡发展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水平和市场运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体育观众观赏的积极性,上座率低。2001年的一份调查表明,“比赛水平低,缺乏观赏价值”是影响北京市城区居民体育消费的8种因素之一。实际上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这个问题。另外,其他的众多项目的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也很大,其产业资源价值和市场容量都较少,很难形成观赏规模,因此其产业发展并不明显。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正式开展的运动项目有96个,进入市场的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少数项目形成了市场规模,有相对稳定的观众和球迷群体,被新闻媒体和企业界所看好;第二类约有1/3的项目进行有选择的开发,逐步形成传统,形成进入市场的立足点或市场雏形;第三类有近2/3的项目虽然也在开展市场化运作,但仍然举步维艰。特别是中国有些奥运优势项目虽然为国争了光,竞赛却无市场。因此,中国还应继续加大经营国内外体育大赛的力度,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提供文雅、舒适、欢快的服务环境,使竞技体育不断产生新的“亮点”,逐步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使更多项目的竞技水平、相关市场运作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
我们认为,竞技体育产业是竞技体育活动以职业化、专门化和商业化目标向社会提供有形和无形的服务,若干竞技体育供给组织以企业的属性向市场提供竞赛、竞技表演项目及其他相关服务,进而形成的组织集合。以足球产业为例,职业俱乐部、足球场馆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竞赛中介服务机构等企业属性的体育组织便构成了最简单的足球产业。由于社会分工和竞争,上述要素是由二个以上企业或多个不同的投资人和经营者掌控,出现于相同的体育市场,形成围绕足球竞赛和相关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集合。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常见的竞技体育产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竞技表演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网球、高尔夫球、棒球、橄榄球、垒球、冰球等;赛车、赛马、赛艇;田径、拳击。这些内容给予了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载体选择的启迪。
【注释】
〔1〕蔡向阳、高欢:《加入WTO后我国竞技体育将成为体育产业的龙头》,《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3月。
〔2〕张庆春、马国义:《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况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
〔3〕辛利、郑立志等:《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9月。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5〕[美]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董进霞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6〕卢元镇:《关于体育产业的几个理论问题》,《体育科研》,2001年1月。
〔7〕王娜:《体育消费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财金贸易》,1999年12月。
〔8〕李雷、张再宁:《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间关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4月。
〔9〕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体育科学》,2000年1月。
〔10〕刘亮、胡和平:《从体育消费看体育的价值功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