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经济状况
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属于经济问题,因而同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管理体制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化的根本问题是市场容潜量,即现实的和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在人口状况既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消费市场庞大,竞技体育的消费需求量也大,竞技体育产业就可能形成或达到较大的规模。从动态上分析,经济发展因而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则更多的收入增量将用于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的商品和服务内容,支撑竞技体育市场的消费购买力不仅增长,其增速还可能高于收入增长速度,这样,不具备有效需求规模的某些竞技体育赛事可能尝试产业化运作,已经形成的竞技体育产业会进一步扩大规模。从美国的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体育产业发展较快、新的竞技体育赛事迅速进入市场的时期,而同一时期美国民众不仅具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其人均收入的增速也相当快,从而为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由于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既会形成若干专门的产业链,又依赖其他产业尤其是城市第三产业内诸多行业的支撑,信息、媒体等市场中介服务和房地产业在竞技体育的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
因此,当一个国家、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其工业化早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发达、完善的产业背景下,竞技体育赛事的市场经营空间和产业发展规模将受到种种限制。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之所以发达,更多的竞技体育项目可以进入市场,这同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有明显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竞技体育产业。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上海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中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上海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到50%,这既说明上海是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经济条件最好的城市,又提醒我们不要把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环境和效果估计得过于乐观。除了极少数项目,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大部分城市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是不完备的。
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国家、城市的经济体制对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国家,产业投资与项目经营基本上是民间性的,政府的作用仅限于立法、政策等规制方面。除了举办奥运会或专项世界级赛事,竞技体育场馆投资大都也靠民间资本,因此,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直接影响力较小。但是,在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现存体育活动场馆大都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目前,尽管中国正在推进体育产业化的尝试,但相当一部分体育场馆投资仍由财政资金承担,大量的赛事推广促销由政府“埋单”。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及管理方式,对利用现有场馆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是十分有利的,具有低成本优势。但这种体制对真正推动竞技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则是利少弊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完善,体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政府直接向这类项目投资提供的资金和行政性支持会逐步减少。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某些竞技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便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对投资经营主体和对政府的作用要有冷静的思考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