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竞技体育产业链延伸:体育产业的形成

2.4.5 竞技体育产业链延伸:体育产业的形成

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它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产业链。以美国职业体育为例,该产业如今在结构上已发展成为包括职业体育联盟、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经纪人乃至俱乐部专利产品经营等各种行业的整体,从竞技表演门票出售、体育场馆经营、专利产品销售企业赞助、冠名权出售、电视转播权出售、企业特许产品销售和资本经营等活动中获取收益。可以说,竞技体育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部分,关联度大,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具有战略意义。首先,它与健身娱乐业是相互交叉和紧密关联的,竞技体育中竞赛表演市场的一部分包括了健身娱乐内容,前者带动后者的发展可以实现两个战略重点的“双赢”;其次,竞技体育与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媒体市场等关联度极高,还可以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体育用品、声像制品等市场。可以这么认为,职业化竞技体育项目由少变多,其产业链构成由简单到复杂,其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的变化,正是整个体育产业形成、发展和日趋完整的过程。下图提示了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及市场的重要性。体育产业中相关企业作为该产业全球化的行为主体,他们的行为载体不谋而合,即竞技体育在全球范围的商业化运作和竞技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

今天,竞技体育冲破了不同社会体制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商品经济与体育的全面、直接结合使得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具备了呈几何级数提升的可能。许多国家已自觉地将其视为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繁荣的“龙头”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政府和企业界对竞技体育的新认识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全球范围内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运作得到广泛关注。可以预见,随着亚洲、非洲等地区体育产业市场的兴起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商业化和职业化,这种竞技体育产业全球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注释】

〔1〕王永治:《中国体育产业尚处胚胎期》,《经济参考报》,1998年5月6日。

〔2〕《中国体育报》,1999年3月17日。

〔3〕杜利军、白玲等:《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9年。

〔4〕Jay J.Coakley:《社会中的体育运动》,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译,2003年11月,第1—2页。

〔5〕Jay J.Coakley:《社会中的体育运动》,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译,2003年11月,第398页。

〔6〕刘江南:《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貌及其社会学因素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月。

〔7〕张林:《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10月。

〔8〕陈云开:《中国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第21页。

〔9〕陈峰君:《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国际论坛》,2000年3月。

〔10〕[美]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董进霞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11〕程林林:《体育产业化驱动力:一个规范解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

〔12〕Jay J.Coakley:《社会中的体育运动》,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译,2003年11月,第400页。

〔13〕刘江南:《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貌及其社会学因素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月。

〔14〕《中国体育报》,1999年10月9日。

〔15〕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2月,第176-178页。

〔16〕杜利军、白玲等:《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9年。

〔17〕依据哈佛学派的SCP的基本观点。

〔18〕转引自[美]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战略性观点》,董进霞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19〕引自《中国体育报》,1999年4月7日。

〔20〕李江帆:《奥运对经济推动力:三倍》,http://202.116.88.5/ccssr/ljf/netnews/aoyun.htm.

〔21〕张明:《论职业体育的历史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9月,第385—391页。

〔22〕Jay J.Coakley著,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译,社会中的体育运动,2003年11月,第70—102页。

〔23〕张明,论职业体育的历史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9月,第385—391页。

〔24〕[美]莉沙·P·马思特瑞、乐克斯等:《体育管理原则与实践》,译者不详,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第136页。

〔25〕陈云开:《中国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第21页。

〔26〕刘莉等:《体育竞技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同一性浅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79—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