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中国都市带与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关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零售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反映出经济景气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都市与乡村的消费差异。
2002年全国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万亿元,其中市一级的为2.59万亿元,占63.30%,县一级的为0.49万亿元,占11.93%,县以下的为1.01万亿元,占24.77%。虽然目前农村居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超过60%),但是受制于购买力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镇消费品零售仍占据了全部消费品零售的主要部分,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市、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
消费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02年中国消费率为58%,但是受投资持续快速高增长的影响,这一比重已经比1990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在6.24亿元的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达4.85亿元,占77.8%,政府消费为1.38亿元,占22.2%。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占绝对地位,达56.4%,而农村居民消费仅占43.6%。从相对趋势来看,政府消费支出从1996年开始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增长则相对缓慢,但居民消费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超过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从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全国居民消费(绝对)水平增长迅速,2002年全国人均居民消费3791元,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但是从结构来看,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797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2259元,城市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5倍。由于中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过低是制约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四大经济带人均消费品零售额间的差异,表明了在经济运行的终端上反映出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各种投放水平,对竞技体育产业形成了地区差。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表4-6反映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竞技体育具有相应的竞争力。无论是在金牌或奖牌总量上,都名列前茅,一些知名的运动员(队)多是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
表4-7 四大经济带的消费品零售人均额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地区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综上所述,都市的综合功能显然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