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竞技体育消费需求的状态
根据消费者对竞技体育项目的态度,竞技体育需求可分为以下七种状况:
5.3.2.1 负需求
有些消费者对某些竞技体育产品有厌恶之感,不但没有需求,而且会产生抵制情绪,还有可能阻止周围人的消费。比如,有的人对拳击比赛非常反感,认为不应该提倡暴力,反对此类比赛,更反对相关的赛事开发活动。
5.3.2.2 无需求
竞技体育消费者对某些项目毫无兴趣,漠不关心或不存在奢望,消费需求便处于无需求状态。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无需求状态可以向其他状态转化。比如,很多欧洲国家的体育消费者对乒乓球运动的认知程度较低,该项目处于无需求的状态,但通过乒乓球运动在欧洲的宣传和推广,随着人级认知程度的上升,这种状态正在转变。
5.3.2.3 潜在需求
消费者对某项目竞技体育具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这种需求尚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通过引导和推动,这种需求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比如,NBA利用电视的国际转播在全球推广赛事,将世界各地消费者观看NBA球赛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实的、实现的需求。2004年,在中国上海和北京举办的NBA季前赛,引发了篮球热,同样促成了潜在需求的转化。
5.3.2.4 下降需求
竞技体育消费者对某些项目的兴趣呈现下降、萎缩趋势,需求就处于下降状态。对下降的需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寻找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目前中国的足球联赛,由于假球黑哨事件,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观看比赛的积极性,其需求呈明显的下降状态,上座率不足30%,甚至更低。中国足协和各家足球俱乐部正在寻求改革方法,采取积极的对策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5.3.2.5 不规则需求
竞技体育消费中,对某些项目的需求量可能波动较大,变化频繁,即属于不规则需求状态。需求出现这种状态,一般由于影响需求的因素多,某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突发性影响。竞技体育消费中,稳定的需求一般体现在良好的竞赛成绩上。成绩不佳,将导致需求的波动,如国足的战绩好,获得了国际大赛资格,就会有更多的观众观赏足球比赛。相反,国足不能出线,还会连累国内的联赛,失望的球迷对国内联赛也丧失了兴趣。这属于典型的不规则需求,由竞技体育的功利性所决定。
5.3.2.6 充分需求
在竞技体育消费中,某些项目的消费需求在总规模和增长速度方面基本符合预期状况,需求的时间、区域分布与预期也没有多大的差异,也表明具有充分需求。赛事组织者要努力保持这种状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无论是竞技体育产品供给水平,还是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保证,都能促成竞技体育消费需求呈充分需求状态。我们可以看到,NBA赛场或者欧洲五大联赛,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供给与需求实现高位平衡。
5.3.2.7 过度需求
过度需求是指消费需求超过了预期规模或增长速度,即便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需求过度的状态。这种过度需求,一般表现对某项竞技项目或者某个运动员的过度依赖,少了某个明星运动员,票房和收视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不利于竞技体育市场的稳定。对竞技体育产品供给方而言,应当从供给引力的持续性和需求扩张的合理性两方面分析以防范经营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或暂时遏制过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