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竞技体育产业的属性
研究团队认为:以竞技体育为核心,围绕运动项目进行产业开发的结果就形成竞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是赛事,服务是竞技体育产业的本质属性,赛事质量高,它能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此后,理论界特别是体育经济理论研究中,普遍出现了“体育产业”的提法。而竞技体育业也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以其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而奠定了在体育产业中的龙头地位,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1〕。孙志新、聂志强也认为在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应当确定竞技体育产业的主体地位,但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张庆春、马国义等学者提出了竞技体育产业的概念,认为所谓竞技体育产业是指竞技体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链条双向延伸、要素优化组合、三个效益统一的经济体系,即以俱乐部为实体,以运动员的竞技表演为基本商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体系。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体育产业的主体〔2〕。
辛利、郑立志等学者提出了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的要素,认为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就其内涵而言,主要要素构成有:龙头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基地、竞技体育俱乐部、消费者〔3〕。
从竞技体育发展过程看,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阶段(1979—1991年),以改革开放和体育社会化为指导方针,竞技体育的经营开始由国家包办转为社会承办。第二阶段是起步阶段(1992—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竞技体育发展也转变为市场化、职业化和实体化。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1997年至现在),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规范了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4〕。
只有在竞技体育产业层面上,对其消费需求和商业价值的研究才有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认为,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活动的核心类别,是以竞赛夺标或竞技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多种体育活动的统称,它们构成了竞技体育产业的基本属性。目前,体育竞赛的具体种类很多,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区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单项性的;有职业性的,也有非职业性的。奥运会是涉及赛事项目最多的国际体育盛会,各国、各地区都有各种类型的运动会,足球、篮球、田径等是最典型的专项竞技体育,它们具有国际化和规范性。竞技表演构成了竞技体育娱乐休闲的一面,内容也很多,但在更大程度上与国别、民族、传统习俗和赛事活动的目的有关,主要是单项性的竞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