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研究方法
电视连续剧冲突研究,属于电视剧本体论研究范畴,既涉及故事内容本身,这需要从叙事结构角度对冲突进行分析,又跟具体的叙事方式有关,这需要从叙事话语角度对冲突进行分析。冲突直接由人物与关系对象相互作用而生成,同时又直接作用于人物动作、情节,最终服务于电视剧人物塑造。毋庸置疑,作为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元素之一,它无不影响着电视剧作品的美学品格形成和文化价值凝结。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的研究在哲学、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统率下,主要从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叙事学方法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的分析法、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着手研究。
文献研究法。任何理论研究首先从概念入手,自戏剧诞生尤其是有关戏剧的诗学研究开始以来,戏剧冲突就成为戏剧学习和戏剧研究无法避开的一个概念。自古希腊迄今,很多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戏剧作家就留下了大量有关戏剧冲突的论述。电视剧冲突与戏剧冲突有着一脉相承的天然关系,要研究电视剧冲突,首先得从戏剧冲突着手。笔者研读西方戏剧理论史的有关书籍,选择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谢林、狄德罗、马克思、恩格斯、布轮退耳、阿契尔、别林斯基、劳逊等人的相关理论著作作为研究戏剧和戏剧冲突的支撑,尤其是黑格尔对冲突的系统论述,包括戏剧冲突的产生。此外笔者还对国内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学习,汲取前人在电视剧叙事研究尤其是电视剧冲突研究方面的成果,为笔者的写作提供理论给养。
案例分析法。在前期的资料准备过程中,笔者主要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国产电视连续剧为主,兼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创作,通过相关政府奖(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收视率调查数据分析、受众评论、受众调查等方式,确定了五十部电视连续剧作品作为文本研读的主要对象,并选择其中三十部典型样本进行了拉片式阅读,做了大量笔记,通过鉴别和评价,整理与分类,建立有效的文本案例,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例证资料,也为笔者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感性启发。
叙事学方法论,尤其是结构主义分析法。叙事学是指导叙事作品研究的基础性科学,通过研读西方叙事学的有关著作,了解叙事文本的结构分析方法,有关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的知识都对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一书关于叙述结构和话语架构的模式研究,对本书的写作起到了框架性作用,正是他提出的“符号矩阵”叙事符号分析模式,为电视剧冲突的结构分析、电视剧冲突的编织技巧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他的“施动者模型”理论则为电视剧冲突人物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正是这一模型所提出的叙事作品行动元模式,让笔者不是从传统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划分的角度,而是从主体人物和非主体人物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电视剧人物塑造。
此外,在电视剧冲突的艺术真实、逻辑性、价值观等方面,电视剧蕴含了大量的历史内容或时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的信息,必须将电视剧置于意识形态体系和大众文化体系中考察,故本书也运用了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页。
[2]同上,第22页。
[3][美]J. 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4]引自布轮退耳《戏剧的规律》,转引自J. 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79页。
[5]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8页。
[7]宁新春:《裸女敬礼的抗战剧是对历史施暴》,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2013-04/11/content_7280244.htm。
[8][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9]余秋雨:《千年一叹》,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7页。
[10][希]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1]同上,第16页。
[12][希]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28页。
[1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1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55页。
[16]同上,第260页。
[17][德]弗·威·约·封·谢林:《艺术哲学》,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1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张冠尧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页。
[19][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转引自《艺术特征论》,汪流等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48—449页。
[20]马克思和恩格斯1859年就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分别写给斐·拉萨尔的两封信,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1]一说是布轮退耳的论点,见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80页。一说是布吕吉耶的观点,见阿契尔《剧作法》第26页。
[22][美]J. 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23][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吴钧燮、聂文杞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4]同上,第29页。
[25][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吴钧燮、聂文杞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26]同上,第85页。
[27]同上,第164页。
[28]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29][希]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30]引自莱辛《汉堡戏剧艺术》,转引自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37页。
[3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英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41页。转引自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3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批评家钦提奥的观点,转引自《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第325页。
[33]尹鸿、阳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