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人物塑造的辩证法

一、冲突人物塑造的辩证法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的概念化、绝对化提出过批评,“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对此,他提出“美恶并举”“美丑泯绝”的美学主张。人世间有美丑善恶的极端,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没有高度符码化的人物,道德上完美并不能代表性格上没有缺陷,道德上有缺陷并不表明性格上的一无是处。人物内心世界是复杂而隐秘的。电视剧人物形象设计需要复调设计、立体建构,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让对立双方都有各自的片面性,都各有所弃,各有所存,统一起来达到发展的较高阶段,这是叙事美学的基本要求。

电视剧《小麦进城》中,杨文采人性美的展示曲折复杂。电视剧一开始,她不顾及亲家脸面和身份掀翻饭桌,和亲家母扯架,在火车站想尽办法甩掉小麦不让她去北京,背着儿子写离婚申请书。等小麦到了北京,杨文采又穷尽所能要赶走小麦,完全一派恶婆婆作风,行为举止简直不可理喻。可是当故事进一步深入,“文革”风雨中林家十数年生活变迁及多舛命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更能理解具有知识分子和家庭主妇双重身份的杨文采心底所承受的屈辱和担当,她越来越靠近观众心目中理想的母性形象,当丈夫林原平可以以一种刚直不阿和毅然决然来抗议不公时,她却必须以一种委曲求全来撑起整个家庭飘摇过时代风雨的汪洋大海,她值得我们掬一把同情和怜悯之泪。最后,当小麦怀孕,她主动要小麦叫她“妈妈”,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小麦,甚至亲自为媳妇小麦洗脚,她身上的母性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丈夫跟她说起媳妇小麦的好,她说“其实我心里什么都明白”,“老觉得咱们这一辈子受的苦太多了,咱们的经验咱们的教训,应该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少走弯路,让他们后半辈子平平安安,顺顺畅畅的”,杨文采母性形象的刻画最终完成并得到升华,让观众对杨文采形象的情感体验经历了“恨之入骨—爱恨交加—无限敬爱”的变化过程。

冲突人物塑造的辩证法要注意尺度,要防止让人物落入“亦正亦邪”的泥沼,让冲突人物的价值定位模糊。电视剧《暗算》(第二部)中黄依依这个矛盾人物,一方面热烈追求情感,对感情高度热爱,她来到701所就是为了能够爱上安在天,安在天跟她说要等光密破译了才能安葬妻子小雨的骨灰。黄依依身为一个聪明透顶的数学家,应该明白安在天的期待,应该知道自己的锲而不舍会得到想要的情感,可是在遭汪林强奸之后,她却跟有妇之夫好上了,这种情节安排即使排除她道德上的缺陷,与她的理性判断能力都完全不符。同样在《暗算》(第一部)中,阿炳在安在天的调教下为破获敌人电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701的英雄,但因为妻子生了野种最后自杀了,这样的矛盾人物设计逻辑上有缺陷,如果说阿炳是701的英雄,那么英雄就不能选择自杀,自杀会让人物形象垮下去。如果说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傻子,那么安在天为什么还要设身处地维护阿炳死后虚无的英雄荣誉感?这种让所有人都归复平地的冲突安排,一下子摧毁了艺术的崇高感和儒雅感。

电视剧人物刻画要完成性格命运的变迁来隐喻生活的流动,因此典型塑造不能形成刻板形象,不能从头到尾一副脸孔示人,而要依据人性的复杂性、人情的多样性、人物角色的多重性以及情境的丰富性,展示流动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