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作文献:

[1]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弗·威·约·封·谢林.艺术哲学[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A. J.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第七卷)[M].沈志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12]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M].孙正洁,范瑞波,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13]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J. 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邵牧君,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1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6]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M].张全全,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7]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8]威廉·阿契尔.剧作法[M].吴钧燮,聂文杞,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19]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0]陈立强.电视剧理论与编剧技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21]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2]李贵森.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3]倪学礼.电视剧人物创作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4]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5]秦俊香.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6]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7]涂彦.电视剧的戏剧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8]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委会.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29]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30]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1]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2]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4]周宁主编.西方戏剧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学术论文:

[35] M. J.波特,D. L.拉森,A.哈思考克,等.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J].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2(12):37-49.

[36]贾磊磊.问题作品的消极快感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心理裂变——电视连续剧《蜗居》的互文性分析[J].艺术百家,2010(2):19.

[37]彭文祥.当代电视剧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评析[J].东方艺术,2005(8):4-6.

[38]倪学礼,李杰.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思考之一[J].现代传播,2011(7):73-75.

[39]王成军.叙事伦理:叙事学的道德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9-35.

[40]王昕.论再现模式电视历史剧的史诗性[J].现代传播,2008(1):74-77.

[41]王衡.欲望追寻与精神建构之间的裂隙——试论电视剧的精神坚守问题[J].文艺评论,2009(6):22-26.

[42]王静,张典.美与特征之辩——论由希尔特“特征论”引发的美学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3(5).

[43]谢有顺.我们时代的恐惧与慰藉[J].花城,1996(5).

[44]尹鸿,阳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J].现代传播,2004(5).

[45]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20-27.

[46]姚文放.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J].艺术百家,2010(6):87-92.

[47]周宪.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97(3):5-13.

学位论文:

[48]陈友军.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49]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50]侯盼.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1]张斌.现代性视域里的中国家族电视剧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报刊网络文章:

[52]康洪雷.现阶段的中国电视剧不该姓“钱” [N].东方早报,2012-7-17(B02).

[53]陶东风.《大长今》比《甄嬛传》价值观更正确[N].人民日报,2013-9-19.

[54]闫玉清.《甄嬛传》为什么走红?[N].求是,2014(1).

[55]张楠.雷剧无底线长剧无下限——盘点2013年荧屏四大怪状[N].扬子晚报,2013-12-27.

[56]张书恒.“新军事题材电视剧”应坚守独立品格[N].解放军报,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