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产生的条件

一、悬念产生的条件

角色之间的信息知悉是不对称的。我们看《大明宫词》中的一段情节,太子李贤聚集一帮门客图谋政变,觉察到皇后武则天身边的术士明清远是一个威胁,决定乘着上元节表演角抵戏的机会杀掉他,不料被派去的杀手何三是武则天的密探,他杀了明清远之后当场装着向太子李贤复命后自杀,让所有人知道李贤谋反之事,武则天一箭双雕,既除掉了野心家明清远,也嫁祸于李贤,迫使李贤让位。明清远临死时留下一块写有“皇后杀我,太子救命”布条,当太子想拿这块布条反击皇后的时候,发现明清远就是给太子写废后宣言的门客郭全真。在这情节展开之前,我们就会发现,武则天知道以下信息:

1.知道李贤要暗杀明清远。

2.知道明清远的死穴在脖子上。

3.知道明清远就是鼓动太子李贤政变的郭全真。

4.知道明清远的身世和政治野心。

5.知道何三是自己安插在李贤身边的密探。

而太子李贤:

1.知道何三要杀明清远。

2.不知道何三是武则天安插在自己门客里的密探。

3.不知道明清远就是郭全真。

4.不知道武则天也要杀明清远。

术士明清远:

1.知道李贤要派人杀自己。

2.不知道武则天要杀自己。

3.不知道何三是武则天安插在李贤门客里的密探。

对于观众来说,则不知道以下信息:

1.不知道何三是武则天安插在李贤门客里的密探。

2.不知道武则天要杀明清远。

可见,对于事先预设的情境,不同角色的信息知悉水平存在差异。对于皇后武则天来说,她知道所有的信息,掌控着全盘,所以她十分冷静地看着戏剧在她眼前上演,对她而言不存在任何悬念。李贤只知悉部分信息,对自己有致命威胁的信息则一无所知,他对后续事件有强烈的期待,盼望何三能够杀掉明清远,但未来走向的不明朗也让他担心,因此对他来说有悬念,他非常紧张。明清远虽然也只知悉部分信息,但他对未来完全不知晓,他确定无疑地认为何三只会暂时地伤害自己的肉体而并不知晓自己的致命死穴,对他而言,也不存在悬念,只有当他被何三刺中死穴才幡然明白皇后要他的命。观众会过分依赖预先信息,并在不断展开的现有信息中推测戏剧未来走向。在这出戏中,观众也只获知部分信息,正是因为皇太后的真实企图和何三的身份不明,观众对明清远充当双面间谍所产生的后续剧情趋向产生期待视野,所以在观众心目中,这场戏存在悬念。

观众对信息的部分知悉对于悬念的产生至关重要。一个对角色来说只有信息的部分知悉而对观众来说却是全知全能的故事情节,只能形成戏剧张力却不能形成悬念。如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果然和杨桃第一次相亲这场戏,杨桃不知道的信息是,果然在车里打电话是因为她表哥约好了要来,结果故意不来。果然不知道的信息是,之前杨桃因为一个男子占着车位打电话让她等了半天,果然误会杨桃要走而挤占了她的车位,所以杨桃很生气,堵了果然的车门,果然因为自己就打了一个电话被堵了车门,所以也很生气。但是观众对这两方面的信息都是知道的,所以对观众而言,后续的情节只能产生戏剧张力,观众能够通过常识预测两人的相亲肯定是一个不欢而散的结局,因而无法产生悬念效果。当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观众就会不自觉地利用逻辑推理来合理预演情节发展走向和人物冲突的层级评估,形成明确而坚定的心理预期。

观众对信息的全无知悉,也无法形成悬念。在《大明宫词》中,春跑出皇宫去给崔缇和李隆基报告太平公主被韦后软禁的消息,李隆基因此起兵,但是观众并不知道春是韦后故意放出去的,韦后这么做就是为了激发李隆基起兵进而为镇压李隆基提供口实。编剧在这里埋下了包袱,产生了戏剧张力,却不能生成悬念。可见,观众对一无所知的情节信息,无法形成悬念效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视剧叙事的悬念产生必然包括两个基本因素:第一,角色和观众对文本中的待叙信息只有部分知晓。第二,观众无法确保情节的未来走向符合自己的期待视野。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悬念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