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刊刻时间与原稿作者

1.昭陵六骏刊刻时间与原稿作者

关于昭陵六骏刊刻的时间,在古代即有二说:一说为贞观十年埋葬文德皇后不久,即太宗时刊刻说;一说为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高宗即位之初,即高宗时刊刻说。

持太宗时刊刻说的史料,较早的有以下几种:

《太宗实录》(今佚)云贞观十年文德皇后病逝,太宗命营建昭陵,诏曰:“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

《旧唐书·丘和附丘行恭传》:“初,从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虚实强弱,乃与数十骑冲之,直出其后,众皆披靡,莫敢当其锋,所杀伤甚众。既而陷以长堤,与诸骑相失,惟行恭独从。寻有劲骑数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马。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其所乘马进太宗。行恭于御马前步执长刀,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贞观中,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5]

《新唐书·丘和附丘行恭传》所载与《旧唐书·丘和附丘行恭传》所载略同[6]

北宋游师雄题唐太宗《昭陵六骏》碑引《唐陵园记》(已佚)之意云:“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御制刻石文并六马像赞,皆立于陵后,敕欧阳询书。”[7]

持高宗时刊刻说的史料,现只发现《唐会要·陵议》一种,记于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帝位未改元时令雕刻十四国君长石刻像之后,云:“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突厥颉利可汗……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九嵕山之阴,以旌武功。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也。”[8]

由于《唐会要》为宋人所撰,而《太宗实录》为唐人所撰,《旧唐书》为五代人根据唐诸帝《实录》及《国史》所撰,所以自宋以后,关于昭陵六骏刊刻的时间,普遍采用太宗时一说。至于高宗时一说,人们普遍认为此时雕刻十四国君长石刻像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资治通鉴》可互证,该书在贞观二十三年八月条载:“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9]

关于昭陵六骏原稿的设计者,迄今为止尚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不过,从五代至宋,皆相传为阎立本。北宋游师雄题唐太宗《昭陵六骏》碑云:“师雄旧见唐太宗六马画像,世传以为阎立本之笔。”[10]这个画像是纸本还是绢本不得而知,不过,从那时起,各种学术文章都将昭陵六骏原稿归于阎立本名下,为了慎重起见,往往冠以“世传”二字。阎立本是初唐画坛宗伯,参与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一系列重要美术作品创作,《历代名画记》说他“有应务之才,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并罗列了他创作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昭陵列像图》等作品[11],《旧唐书·阎立德附阎立本传》说他“尤善图画,工于写真,《秦府十八学士图》及贞观中《凌烟阁功臣图》,并立本之迹也,时人咸称其妙”[12]。《新唐书·阎立德附阎立本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能人们认为《昭陵列像图》包含昭陵六骏底稿,故而倾向于把六骏原稿创作者归于阎立本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