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主墓出土红陶俑
(1)彩绘红陶男骑马俑
长22厘米,通高29.5厘米。俑头戴黑色幞头,着窄袖翻领交衽袍,足蹬黑靴,踩马镫,左手扶鞍,右手握拳贴胸前。碓颡,深目,颧骨突起,两颊深陷,皱纹清晰。墨描眉目,呈八字形,阔嘴,朱唇,嘴角低垂。马为雕鬃,墨描鬣,黑鞍鞯,拖尾,立于踏板上(图4-2)。
幞头,起源与“巾”有关,古人留长发,为生活之便用巾帕包裹头上,较为低矮,早在东汉时就已流行,称“幅巾”。至北周武帝时做了修改加工,“裁出脚向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2]。经裁后的幞头四角如带状,两角折带反系头上,两角系垂于脑后如飘带,由于两角反曲系于顶,故又称“折上巾”[3]。初唐时在幞头里面加用以固定的饰物,以藤草、皮革等物做帽胎,犹如假发髻,能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至晚唐则内衬纸绢铜铁为骨,后来逐渐定型成壳形硬裹幞头,随意可戴,根据各时期的演变,形式名称又各不相同。《旧唐书·舆服志》云,贞观时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幞头顶部加高并分成两瓣,称为“武家诸王样”[4]。
幞头两脚如带,长而垂颈过肩,以后渐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称软脚幞头。中唐以后幞头之脚,内加弹性物(如丝弦类),或圆或阔,如鸟翅而微微上翘,称为硬脚幞头。幞头后脚的硬制,唐代原来只限于天子,唐中叶以后上下都用,且不下垂。《宋史·舆服志五》记述幞头云:“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5]
图4-3 长乐公主墓出土彩绘红陶女骑马俑
图4-4 长乐公主墓出土彩绘红陶骆驼俑
图4-5 王君愕墓出土彩绘红陶将军俑
(2)彩绘红陶女骑马俑
长22厘米,通高31.5厘米。俑梳高髻,身穿窄袖衫,系长裙,波斯裤,黑靴踩蹬。右手握拳贴胸前,左臂贴身下垂,袖梢微后托,端坐马上。墨描眉目,朱红点唇,端庄俊秀。马雕鬃,墨描鬣,黑色鞍鞯,拖尾,立于踏板上(图4-3)
唐代妇女骑马,发髻、服饰的多样,表现出唐代政治的开明。传统封建礼教对妇女束缚的减弱,妇女地位的提高,也表现出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
(3)彩绘红陶骆驼俑
长24厘米,高29厘米。驼昂首站立,两驼峰竖起,尾右摆,贴于臀部,背负驮囊,四条丝列竖置驮囊两侧。颈毛两侧、前夹两侧、驮驾两端、蹄腕及尾梢皆墨晕染。墨描眼,睫毛长而清晰。嘴眼、鼻孔内朱红色鲜,驮囊上花饰可见(图4-4)。昭陵陪葬墓诸多驼俑的出土,正是唐时丝绸之路繁荣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