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碑》及座

2.《孔颖达碑》及座

贞观二十二年(648)立。额篆书阳刻“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于志宁撰文,书者不详。碑趺为长方形,榫口两侧均刻有文字,左侧18字,右侧22字(图3-3)。

孔氏碑在宋以前,传为虞世南书。宋赵明诚《金石录》考证其非虞书作品,其文云:“右《孔颖达碑》,于志宁撰,世传虞永兴(世南)书。据《碑》云,颖达卒于贞观二十一年,时世南之亡久矣。然验其笔法,盖当时善书者规模世南而为者也。”[11]后人俱从此说,清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即言《孔颖达碑》:“盖学虞永兴者而稍弱。”[12]赵氏所言,诚为确论。今观该碑,首行“于志宁字仲谧撰”以下18格全空,可知并无书者姓名。

图3-5 《孔颖达碑》碑座刻字局部拓片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幼从王羲之传人智永学书,妙得其体,笔法外柔内刚,圆融遒丽。仕唐历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唐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13],其中书翰一项,尤为初唐所重,与欧阳询齐名,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两《唐书》有传。与欧书相比,虞书更具晋人风采。《书断》论其书法:“得大令之宏规,合五方之正色,姿容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又比较其书与欧阳询之短长:“然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亦犹韩卢之追东郭兔也。论其众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14]唐窦臮《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然则壮文几而老成,与贞白而德邻。如层台缓步,高树风尘。”[15]唐太宗崇拜王羲之书法,拜虞世南为师学习王派书法。据说太宗常觉得“戈”字难写,有一次,他写“戬”字的“晋”,使虞世南填上“戈”旁,让魏徵征鉴赏,魏徵说只有“戈”字写得像虞世南[16]。可见太宗对虞书的尊重与推崇。相传武德九年(626),虞书《孔子庙堂碑》镌成后,碑前车水马龙,捶拓者经久不绝。

虞世南比孔颖达早亡十年,当然不可能为孔碑书丹。孔碑书法酷似世南书法,书者一定是虞派中的佼佼者,否则,北宋以前的人不可能妄下断语。《孔子庙堂碑》原碑早年已毁,宋时重刻一碑,元时又摹镌一碑,被称为《东庙堂》《西庙堂》,前者略为丰逸,后者稍嫌瘦劲,可知与原貌并非纤毫不差,在今天虞书传世甚少的情况下,从《孔颖达碑》以睹虞派书法风韵,当诚如唐人所言:“买褚得薛不落节。”[17](图3-4)

孔氏碑座上的刻字,大小不等,风格不一,布局零乱,镌刻随意,有的还是半成品,甚至只有一撇一捺,显然属工余率意而为,原本不欲后人见之。这些字中,正书有欧虞风格,行草却含二王气韵。据孙迟先生考证,这些字是镌刻碑文的工匠们练习刀法或向徒弟传授技艺时留下的,未经描红,信刀镌刻[18]。然受当时书风影响,再加上长期刻字的实践,书法亦足使后人躬叹(图3-5)。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精通经学,尤明《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兼善历法。仕唐历官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等职,曾与魏徵等人撰写《隋书》,又奉命与颜师古撰《五经正义》180卷,成为科举考试经学的准则。贞观二十二年卒,年75岁,谥曰宪,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