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毕沅立《大清防护唐昭陵碑》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陕西境内的古陵园及重要古建筑建立标志,并设专人管理。在昭陵及其陪葬墓前,就有毕沅题写树立的标志碑30通。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十五日,毕氏还撰立《大清防护唐昭陵碑》于燕德妃墓前。1975年移藏昭陵博物馆。
碑首趺已失,只存碑身。高170厘米,宽106厘米,厚23厘米。毕沅撰文,钱坫篆书,孙星衍摹勒并篆额,王景桓刻字,碑文28行,满行55字。
毕沅(1730~1797),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朝大臣,著名学者。字纕蘅,又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为三鼎甲之首,状元及第,曾任翰林院修撰、左庶子、按察使,历任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在任期间,注意募民垦荒,兴修水利,尤重对古迹名胜的保护与文史整理,著有《续资治通鉴》《经典文字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传经表》《晋书地理志校注》等。
毕氏在任陕西巡抚期间,于关中古迹时刻留心,尽力保护,先后延请学者名士,助其编书,撰成《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著。其于《关中金石记》中论及昭陵陪葬诸臣名位时云:“惟是当时各冢皆有穹碑,夹以苍松翠柏,巨槐长杨,下宫寝殿,与表里山河,共成形势,一时君臣际会之隆,号称极盛。自朱梁盗发而后,再历千年,金虎石麟,沦没榛莽,不但基址荒芜,即金石文字亦渐剥蚀无存。余以乙未春季,阅视泾阳龙洞渠,道出醴泉,瞻拜元宫,周览封域,因饬地方官重加修葺,并为厘正疆界,建立碑亭,庶使樵牧牛羊,知所禁辟,而遗徽先烈,得以垂诸永久云。”[37]乙未乃乾隆四十年(1775)。可知毕氏在立大清防护昭陵碑之前,已令地方官保护昭陵陵园并为部分名碑修建碑亭。乾隆四十一年(1776),毕氏又立《唐太宗昭陵》标志碑一通于昭陵北司马院外(图1-43)。据《大清防护唐昭陵碑》,乾隆四十二年(1777),毕氏因昭陵“风高壤裂,石室摧基;地阻荆生,阴室绝栈。樵苏上下,曾无百步之防;芟臿侵凌,或至诸臣之冢。穹碑半剥,翁仲全倾”,又令地方官在昭陵北司马院“筑围墙三十余丈”。毕氏此举,得到乾隆皇帝的表扬。
1-43 毕沅题《唐太宗昭陵》标志碑
图1-44 毕沅撰立《大清防护唐昭陵碑》拓片
篆书者钱坫,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字献之,号小兰,曾任乾州州判。通晓地理及文字之学,尤工篆书。其书宗李斯,取法李阳冰,沉着苍劲,得汉人法。
摹勒者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字伯渊、渊如,著名考据学家。少时以诗文称,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至山东粮道,署布政使。他一生好学,勤于著述,代表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对后世经学有一定影响。另有《周易集解》《尔雅广雅诂训韵编》《寰宇访碑录》《史记天官书考证》等著作传世。其亦工篆书,与钱坫齐名,而文名高于钱坫。
《大清防护唐昭陵碑》集毕、钱、孙三家之功,素有“三绝碑”之称(图1-44)。宋伯鲁在《与祭昭陵》诗中,盛赞该碑“丰碑一片资防护,铁画银钩字字雄”[38](图1-45)。
兹录碑文于后:
大清防护唐昭陵碑
赐进士及第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钦赐一品顶戴毕沅撰
夫知堂者密,寔惟帝之囿时;积高曰邕,乃神明之冢舍。是以尊卢虚陇,尚仿像于蓝田;西海衣冠,必封崇乎上都。何况龙蟠大壑,比镐聚之声灵;天命元宫,继长陵之功烈者哉。醴泉县东北五十里九嵕山,唐太宗文皇帝昭陵之所在也。帝提剑乘天,握图出震,驱除吞噬,弹压殷齐。白鱼赤帝之祥,阪泉丹水之迹。让黼戾而肃五日之谒,遇斧戕而止二叔之辜。浮龟不足效其文,断鳌不足媲其武。帝系之所传,史牒之所颂,尽美又善,无得而偁焉。原其终始,靡间归臧。乃若山陵,有彰圣哲。且夫雄略之主,必旁皇乎上仙;盖代之气,每绸缪于没世。水衡灌地,将为江河;玉秘服尸,恩毕天地。故以七十余万丽山穿治之徒,一万六千茂陵大徙之户,帝则深遵节约,廑凿嵯峨。似委宛之桐棺,拟谷林之通树。万乘之贵,悟恉庄周;独决之明,征言季札。克终后意,遂下王言。侍卫减于常仪,瓦木止于形具。此则帝之俭也。藏弓烹狗,烈士因而拊心;长颈鸟喙,哲人于焉长往。子胥抉目于吴阙,彭越覆醢于淮南,未尝不掩浸润之明,损豁达之度。帝则我言妩媚,推心置腹之诫;袒见疮痍,丈夫意气之语。暨乎鼎湖髯去,闵堕地之空号;灓水和存,想张朝而再见。金枝玉叶,左武右文。前部鼓籥,东园秘器。祁连之冢,亘驰道以如山;贔屭之文,蔽元宫而似垒。此又帝之仁也。兵者凶事,不得已而用之。守在四裔,将羁縻而勿断。嘫奇肱之车,飞而偶至;长臂之服,通而遂迷。帝则薄伐之勇,系馘于明堂;畏怀之徒,输诚于身后。至使酋豪谢罪,慕浅血于坟沙;蕃长归朝,斗图形于元阙。拜官尚主,天下一家。椎发雕题,骏奉左右。此又帝之大也。昔者宣丘遗训,古墓无坟;汉臣陈言,南山有隙。亡羊之牧,欻误入于三泉;踞虎之邱,骤见伤于敌国。帝则流连翰墨,眷惜钟王,以尧典之同棺,当佳城之名椁。卒令沙邱之字,势恢于登堂;宝鼎之茔,力穷于发弩。嗟尔后世,似有先知。倒我衣裳,诒之茧纸。此又帝之智也。若乃宣室之问,不信无征;墨翟之言,将闻岂见。鬼雄非毅,魂气何之。楚平一去,被辱于仇鞭;武皇见形,愤心于磨剑。帝则归复于土,陟降在天。呼啸若瑾之神,叱吒投壶之电。墨云颤野,遏袄寇于咸阳;黄旗立空,御贼军于华泽。皇堂奏异,血汗如神。祖龙无所用其驱,蚩尤不足比其纵。此又帝之灵也。帝缉熙之德,不解于生存;服畏之恩,弥光于奕祀。故能奠不朽之基业,享绝代之明禋。置庙设祀,建隆开宝之遗;陵户丰碑,洪武崇祯之册。我国家光宅八表,怀柔百神。娄致馨香,频加守护。使星夜出,映园寝之神光;燎火朝辉,杂封中之云气。沅守官关陇,按部池阳,瞻拜神宫,周游墓道。其山也,背据寒门之阪,面带甘泉之流。西睨温宿之崖,东眺焦获之薮。岩峦巀薛,三嵕角其雄名;隥道盘纡,九疑争其远势。非烟非雾,立而望之,郁郁葱葱,佳哉气也。而风高壤裂,石室摧基;地阻荆生,阴室绝栈。樵苏上下,曾无百步之防;芟臿侵凌,或至诸臣之冢。穹碑半剥,翁仲全倾。因以乾隆四十二年檄筑围墙三十余丈。六书瓦屑,邕分恳隶之奇;列植松楸,茇舍甘棠之敬。旋因入觐,上适畴咨。始知聪明之德,早契于圣怀;平成之欢,待假乎神漠。沅再之官,又逾五稔,兼营祠宇,特用陵租。知县蒋君能平其政,寔任斯劳。恐古墓之为田,考陪陵于往牍。纪其名位,复立贞珉。仰体皇谟,光照来者。将与会稽窆石,共磨灭于苗山;风后神陮,谢浮沉于黄水。游心随武,九原可作之臣;宁想非熊,五世归周之葬。风云如会,陵谷长存。岂止狄山之纪,久迷视肉之方;沛阴之祠,但获蠪鱼之瑞云尔。
图1-45 钱坫书丹《大清防护唐昭陵碑》局部拓片
候补直隶州州判钱坫书
阳湖贡生孙星衍题额并摹勒
乾隆四十有九年岁在甲辰四月望日醴泉知县蒋其昌立石
国子监生王景桓刻字
【注释】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附(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中华书局,2011年,第3199~3200页。
[2](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三十《帝王部(上)·奉先第三》,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302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公卿巡陵》,中华书局,1955年,第402页。
[4]《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第407页。
[5]《唐会要》卷二十《亲谒陵》,第400页。
[6]《唐会要》卷二十《亲谒陵》,第401页。
[7]《唐会要》卷二十《亲谒陵》,第401页。
[8]《咸阳经典旧志稽注·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二《地理志》,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2011年,第12页。
[10]《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第79页。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总章元年十月条,中华书局,2012年,第6470页。
[12]《全唐诗》(增订本)卷七二三李洞《句》,中华书局,1999年,第8384页。
[1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仪凤元年九月条,第6495~6496页。
[14](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2006年,第103页。
[15]《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五杜甫《行次昭陵》,中华书局,1999年,第2412页。
[16]《咸阳经典旧志稽注·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十二《艺文志》,第417页。
[17](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温韬传》,中华书局,2011年,第441页。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七十三《唐书·温韬传》,中华书局,2011年,第961页。
[19]《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同光三年正月条,第9053页。
[20]《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书·庄宗本纪》,第449页。
[21](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31页。
[22]《宋史》卷二《太祖本纪二》,第33页。
[2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79年,第347页。
[24](宋)宋敏求、(元)李好文:《长安志 长安志图》卷十六《醴泉县》,三秦出版社,第478页,2013年。
[25]《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隐逸上·李渎传》,第13428页。
[26]《宋史》卷一百二《礼志五》,第2485页。
[27](明)赵崡:《石墨镌华》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7页。
[28](清)叶昌炽撰,王其祎校点:《语石》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29]《石墨镌华》卷五,第67页。
[30](清)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2页。
[31]张志攀:《大金重修唐太宗庙碑刍议》,《文博》2020年第3期。
[32](明)苟好善编纂:《醴泉县志》卷二《祠祀志》,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第2页。
[33](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卷一《忠志》,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58页。
[34]《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第21页。
[35]《咸阳经典旧志稽注·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十三《艺文志二》,第452页。
[36](清)宫耀亮编修:《醴泉续志》卷上《补遗》,1940年邢伯麟抄本,第43页。
[37]《关中金石记》卷六,第120页。
[38]《咸阳经典旧志稽注·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十二《艺文志一》,第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