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陵园规模
贞观十一年(637)二月,唐太宗颁发《九嵕山卜陵诏》,诏书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制定了旨在俭约的因山为陵制度,二是制定了旨在加强君臣情谊的勋臣贵戚陪葬制度。诏书云: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寿者修短之常期。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含灵禀气,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虽回天转日之力,尽妙穷神之智,生必有终,皆不能免。是以《礼记》云:“君即位而为椑。”庄周云:“劳我以形,息我以死。”圣人之至鉴,通贤之深识,著之典诰,诒之话言,显说正词,曾无隐讳。末代以来,明辟盖寡,靡不矜黄屋之尊,虑白驹之过,并多拘忌,希慕遐年,谓云车易乘,曦轮可驻,异轨同趋,其蔽甚矣。有隋之季,海内横流,豺狼肆暴,吞噬黔首,邑里凋残,鞠为邱墟。朕投袂发愤,情深拯溺,扶翼义师,济斯涂炭。赖苍昊降鉴,股肱宣力,提剑指挥,天下大定,氛清殄,区宇平一。反浇弊于淳朴,致王道于中和。此朕之宿志,于斯已毕。犹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尚习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为此制,务从俭约。于九嵕之山,足容一棺而已。积以岁月,渐以备之。木马涂车,土桴苇籥,事合古典,不为时用。又佐命功臣,义深舟楫,或定谋帷幄,或身摧行阵,同济艰危,克成鸿业。追念在者,何日忘之。使逝者无知,咸归寂寞;若营魂有识,还如畴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汉氏使将相陪陵,又给以东园秘器,笃终之义,恩意深厚,古人之志,岂异我哉。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给以秘器,使窀穸时丧事无阙。所司依此营备,称朕意焉。[1]
昭陵陪葬制度的确立,开创了唐代皇亲国戚、文武勋臣陪葬帝陵的先例,实质上也是确立了唐代帝陵的陪葬制度。部分学者以为唐代帝陵陪葬制度的确立,始于高祖献陵,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唐会要·陪陵名位》载,太宗在下发《九嵕山卜陵诏》八个月后,于贞观十一年十月,才下诏确定高祖献陵陪葬制度,诏书云:“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大臣陪陵,魏武重申其制。去病佐汉,还奉茂乡之茔;夷吾相齐,终托牛山之墓。斯盖往圣垂范,前贤遗则,存曩者之宿心,笃始终之大义也。皇运之初,时逢交泰,谋臣武将等,先朝特蒙顾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墓地,并给东园秘器。”[2]昭陵陪葬制度确立后,皇亲国戚和文武功臣都以陪葬昭陵为荣。最初对陪葬者的身份等级要求极为严格,陪葬者的“死”必须称得上“薨”。唐制:“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3]也就是说,太宗最初的安排,是只允许三品以上的贵官及密戚陪葬昭陵。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庚子(二十八日),即高宗埋葬父皇后的第十日(太宗葬于八月庚寅,即八月十八日),高宗下发诏书,把陪葬昭陵者的品阶要求稍微放宽了一些,诏书说:“周室姬公,陪于毕陌;汉廷萧相,附彼高园。宠锡坟茔,闻诸前代;从窆陵邑,信有旧章。盖以懿戚宗臣,类同本之枝干;元功上宰,犹在身之股肱。今宜聿遵故实,取譬拱辰。庶在鸟耘之地,无亏鱼水之道。宜令所司,于昭陵南左右厢,封量取地,仍即标志疆域,拟为葬所,以赐功臣。其有父祖陪陵,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许。”[4]这道诏书富有人情味,考虑到了陪葬昭陵高官的宗法思想,照顾到了他们的家属。同时,这份诏书还提出了可在昭陵为“懿戚宗臣”和“元功上宰”预赐葬所。这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因为早在贞观时,一些高官的配偶薨亡,朝廷在昭陵陵园安葬这些诰命夫人时,实质上已经为高官预赐了坟茔。
当时陪葬昭陵的人物,绝大多数都享受国葬的殊荣。所谓国葬,即是由皇帝下发诏书,赐以茔地、助葬米粟、布帛、东园秘器、仪仗鼓吹之类。这方面的内容,在《唐大诏令集》《全唐文》及现存的陪葬者墓碑、墓志中很容易找到。兹列举数例:
(1)太宗发《赐高士廉陪葬诏》
昔平仲云亡,齐后深股肱之恸;太真既没,晋君悲社稷之臣。故悼往饰终,义存追远;褒忠录旧,事本因心。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申国公士廉,德范宏深,风猷远著。道高廊庙,望重勋贤。职在铨衡,穆九流而驰誉;位居端右,总百揆而腾芳。班职台仪,具瞻允集。忠谋令范,遇物必彰。造膝危词,类多宏益。瞻风力以齐轨,轶伊吕而长骛。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方期翊兹景化,永赞隆平,曾不憗遗,忠(当为歼)良奄及。感惟永往,震动厥心,仪形莫追,徽音日远,宜崇礼命,式表哀荣。可赠司徒、使持节都督并汾箕岚四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给班剑四十人,及羽葆鼓吹,赙绢布二千段、米粟二千石,陪葬昭陵,令摄鸿胪卿监护。[5]
(2)太宗发《赐房元龄陪葬诏》
辍膳流哀,悲深栋干,彻悬兴感,悼切股肱。是知缛礼饰终,道先彝册;赠章追远,事本因心。故司空、梁国公元龄,蹈义挺生,资忠秀出,功宣翼赞,诚著艰难。推毂代藩,参六飞之驭;沃心皇极,均十乱之重。恪居端揆,亟积暄寒。九功繇其日用,百辟于焉仰止。若乃恭俭周慎之心,奉国忘私之志,足以抗衡上列,独映终古。方申倚寄,永赞隆平,曾不憗遗,摧梁奄及。永惟良辅,是用震动于厥心,宜加宠灵,式旌泉路。可赠太尉、使持节都督并箕岚胜四州诸军事、守并州刺史,所司备礼册命,给班剑四十人,及羽葆鼓吹,赙绢布二千段、米粟二千石,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仍令工部尚书阎立德摄鸿胪卿监护。[6]
(3)太宗发《赐李靖陪葬诏》
昔晋羊公云逝,名都为之罢市;郑子产斯亡,在机于焉投杼。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卫国公李靖,兰畹腾芳,钓川扬佐,气凌关外,志溢戎场。兴言缔构,十角将三吴咸偃;披勋王府,闽禺与浑塞同挥。澄妖氛于下濑,阐皇猷于高门。舟楫遐宣,台仪近曜,官称载静,休有余芳。蕴兹高志,归乎乐善。游赤松于艾服之年,访黄绮于杖乡之岁。语默之趣,俦今罕匹;进退之道,对古为朋。逝川东驰,高舂西靡,眷言永往,情深哀悼。昔帷堂始事,荀公有追赠之文;郊平既穸,祭遵致容车之礼。式旌泉壤,以备哀荣。可赠司徒、使持节都督并汾箕岚四州诸军事,所司备礼册命,给班剑四十人,及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仍令摄鸿胪寺卿享监护,羽仪送至墓所。[7]
(4)太宗发《赐段志玄陪葬诏》
□□之道,□□于念功;劝善之义,实深于追往。故镇军大将军、右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器宇敦确,风略沉毅,委质运始,宣力霸图。效勇节于麾□,功勒□□鼎□。□□□□,诚□金石。方□□历,永寄心膂。与善冥默,奄焉殒丧。震悼之情,倍深伤惜。哀荣之典,宜加恒数。可赠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余官勋并如故。于昭陵□侧赐□茔地并东园秘器。葬事所须,并宜官给。赙布绢五百段、米粟一千石,四品一人监护,其仪杖送至墓所,仍送还宅。[8]
(5)高宗发《赐尉迟敬德陪葬诏》
饰终之典,实属于勋贤;追远之恩,允归于器望。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鄂国公敬德,志局标举,基宇沉奥。忠义之事,历夷险而不渝;仁勇之风,虽造次而必践。乃诚申于霸府,茂绩展于行阵。西汉元功,韩彭非重;东京名将,吴邓为轻。著恭肃于轩陛,驰声猷于藩岳,方隆朝寄之荣,便追止足之分。阐雄图而兼济,植高操而孤往。道映千古,誉光百辟。与善俄褰,歼良奄洎。永言遗烈,震恸于心。宜崇礼命,式旌幽壤。可赠司徒、使持节都督并汾箕岚等四州诸军事、并州刺史,余官封如故。所司备礼册命,给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赠绢一千五百段,米粟一千五百石,陪葬昭陵。葬事所须,并宜官给,并赐东园秘器,仪仗鼓吹送至墓所,仍送还宅,并为立碑。仍令鸿胪卿、瑯琊郡开国公萧嗣业监护,光禄少卿殷令名为副,务从优厚,称朕意焉。[9]
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陪葬昭陵的人物,最早的是温彦博,葬于贞观十一年(637),最晚的是李承乾,迁葬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时间跨度达百年之久。百余年内,在昭陵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园。据《唐会要·陪陵名位》载,前后陪葬昭陵者有妃7人、王7人、公主18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计155人[10]。宋游师雄题《唐太宗昭陵图》作“一百六十五人”[11]。宋敏求《长安志》作166人[12]。此数尚未含子从父,孙从祖及宫人陪葬者。关于陪葬墓的数量,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记为“194座”[13]。近年来不断有无封土墓葬在农业生产或工业建设中被发现,目前昭陵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是203座。这些墓葬,有很多属夫妇合葬墓,因而,陪葬的总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或有300余人。陵园面积20000余公顷,周长60千米,是世界上陪葬墓最多、陵面积最大的封建帝王陵园(图1-26)。
昭陵陵园的布局,更有其独特之处。太宗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20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形分布在陵山的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长安城皇城与诸坊的关系一样。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出土墓志,辨认墓前碑石上的文字,已能够确定70座葬墓的墓主。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家已先后发掘清理了40座昭陵陪葬墓。现将各种资料反映的陪葬人物、墓葬位置、墓葬发掘情况列表如下[14]:
图1-26 昭陵陪葬墓分布图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遥望九嵕山,古冢何累累。上有名王宫,下藏贤臣衣”[15]。整个昭陵陵园再现了贞观遗风,陵园地上地下大量的文物遗存不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更是反映唐太宗君臣开创“贞观之治”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