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舌笛女伎图》
该图绘于西壁北起第五,女伎跪坐在橘黄色毡垫上,双手掩口,似在吹奏舌笛(图2-54)。关于这幅图,《唐韦贵妃墓发掘简报》释为“可能是一种口技演奏”[1]。
《太平广记》讲了一则唐代诗人王维善识壁画的趣事,云:“维尝至招国坊庾敬休宅,见屋壁有画奏乐图。维熟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迭第一拍。’好事者集乐工验之,无一差者。”[2]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唐代贵族墓葬里乐舞类壁画,同样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社会乐舞的真实情形。但是,李思摩墓、韦贵妃墓壁画中女伎所奏音乐的名目,现在已很难搞清楚,因为《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等文献记载,用琵琶、箜篌、筚篥、排箫、石磬、古琴等乐器,可以组合演奏很多曲目,且这些曲目,既有宫廷传统曲目,又有民间流传曲目,还有边疆民族曲目。总之,唐代音乐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对边疆民族音乐的广泛吸收,又为唐代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李思摩墓壁画中的奏乐女伎,站着奏乐,而韦贵妃墓壁画中的奏乐女伎,却坐着奏乐。在文物考古界,大家习惯把壁画中站着奏乐的叫“立部伎”,把坐着奏乐的叫“坐部伎”。这种叫法虽然有文献依据,但这样对坐、立二部伎的笼统认定不全适用于唐墓壁画中的奏乐情形。《旧唐书·音乐志二》云:“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3]还云:“坐部伎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4]《新唐书·礼乐志》的记载与《旧唐书·音乐志》大抵相当,又云:“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5]由此可见,坐、立二部伎是纯粹的宫廷音乐组织分类,当然不适合大臣府邸的乐伎分类。应当说,大臣府邸的乐伎,本来就不存在坐、立二部伎。至于他们演奏曲目时,是立是坐,或许也有着一些具体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与宫廷音乐组织的坐、立部伎并不匹配。事实也是如此,例如,1952年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人苏思勖墓中,墓室东壁即绘有一幅《奏乐图》,图高146厘米,宽136厘米,绘制6名男伎演奏曲目,前三人坐着,而后三人却立着,显然,他们在集体演奏同一曲目,但却有坐有立[6],如果要用坐、立部伎的称谓去界定他们,当然是不科学的。
图2-51 韦贵妃墓西壁《抚琴女伎图》
图2-52 韦贵妃墓西壁《吹排箫女伎图》
图2-53 韦贵妃墓西壁《弹琴女伎图》
图2-54 韦贵妃墓西壁《吹舌笛女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