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冢象山型
为冢象山型封土,即是把坟墓的封土堆成连绵不断的山形,以象征某座大山,或和普通的圆锥体一样,但明文规定它象征某座大山。此型墓葬在昭陵陵园发现三座,分别是李靖墓(编号64)、李勣墓(编号138)、李思摩墓(亦即阿史那思摩墓,编号33)。另有阿史那社尔墓,史书记载墓主陪葬昭陵,为冢象山,但其墓位置不能确定。
图1-30 城阳公主墓
李靖墓位于昭陵主峰东南山下的平原上,二者直线距离约4800米,其名位得知是因墓前神道碑。该墓封土由两个长方体土坝和一个圆锥体大土包组成,象征东突厥境内阴山和吐谷浑境内积石山(图1-31)。李勣墓也位于昭陵主峰东南山下的平原上,二者直线距离约7700米,其名位得知是因墓前神道碑。该墓封土由三个圆锥体形大土包作“品”字形排列,象征东突厥境内阴山、铁山和薛延陀境内乌德鞬山(又作郁督军山)(图1-32)。李思摩墓位于昭陵主峰西南的丘陵地带,二者直线距离约4600米,其名位得知是因墓内墓志。直观地看,李思摩墓封土就是一个普通的圆锥体,但唐王朝却明文规定它为冢象白道山,此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唐代贞观四年(630)以前,为东突厥辖地。
“为冢象山”封土是封建王朝为旌表将帅的战功而创立的一种特殊封土,既为大臣墓葬封土赐与了帝陵用“山”的殊荣,又赋予“山”以实质含义,故而规格很高。此型封土起源于西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皆有记载。前者云,元狩六年(前117),骠骑将军霍去病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33]。后者云,元狩六年,霍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34]。又云,元封五年(前106),卫青薨,与平阳公主合葬,“起冢象庐山”[35],陪葬茂陵。对于此型封土的用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索引》于“为冢象祁连山”下云:“去病破昆邪于此山,故令为冢象之以旌功也。”[36]虽然未言为卫青“起冢象庐山”以旌战功之事,但毫无疑问,对于卫青的葬礼,西汉王朝是依霍去病墓封土“为冢象祁连山”故事,以旌表卫青攻击匈奴曾至庐山的战功。
图1-31 李靖墓
图1-32 李勣墓
唐王朝依照西汉卫霍故事,为有战功的将帅“为冢象山”,在史书及碑石墓志中均有记载,兹罗列如下:
(1)李靖墓为冢象山
《旧唐书·李靖传》:“(贞观)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37]
《册府元龟·宰辅部·褒宠第二》:“及靖妻亡,有诏,坟茔制度依霍光故事,象燕然及积石山,以旌殊绩。”[38]此条“霍光”当为“卫霍”之误,“燕然”当为“铁山”之误。李靖于铁山破突厥,未至燕然(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唐称乌德鞬山)。
宋游师雄题李靖碑阴:“坟制如卫霍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殊功。今按其坟,在昭陵之左,北距山麓三里,南距今醴泉县三十五里。冢为三山之状,主山与西山迤逦相属,而东北者,势若断绝,别为一山,疑其一象积石山,而一象铁山也。其高五十五尺,东西七十五步,周围一百五十四步。遗迹雄伟,见之者无不想其英概。能以功名始终,真一代之名臣也。”[39]李靖碑为许敬宗撰文,当初一定写明为冢象山事,然自有宋以降,诸金石著作于该碑“赐茔于昭陵”后已有阙文。张沛编著《昭陵碑石》集众家之长,于此亦言“阙二十九字”[40],所阙当是“为冢象铁山、积石山”一段。游氏所言,当从《旧唐书》来。
(2)李勣墓为冢象山
《旧唐书·李勣传》:“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陁之功”[41]
《新唐书·李勣传》:“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功烈。”[42]
唐刘祎之撰李勣墓志:“其坟象乌德鞬山及铁山,以旌平延陀、勾丽之功也。”[43]此条失载阴山与突厥,又增高丽。李勣夫人亡于显庆五年(660),唐王朝在安葬她时,为李勣预赐了茔地,《旧唐书·高宗本纪》显庆五年条:“九月戊午,赐英国公勣墓茔一所。”[44]而李勣率军灭高丽在总章元年(668),故赐茔时不可能有旌表破高丽之意,且“铁山”乃阴山中一山,为贞观四年李勣率军破东突厥颉利可汗建牙之所。故失载突厥是不对的。志文增高丽,盖取大意耳。
唐高宗撰李勣碑:“所筑之坟,一准卫、霍故事,象乌德鞬山及阴山、铁山等,以旌破北狄东夷之功焉。”[45]
(3)李思摩墓为冢象山
《旧唐书·突厥附李思摩传》:“立坟以象白道山。”[46]
《新唐书·突厥附李思摩传》:“陪葬昭陵,筑坟象白道山,为刊其劳。”[47]
唐佚名撰李思摩墓志:“于司马院外高显处葬,冢象白道山。”[48]
(4)阿史那社尔墓为冢象山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传》:“陪葬昭陵,起冢以象葱山。”[49]
《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陪葬昭陵,治冢象葱山。”[50]
毫无疑问,“为冢象山型”封土规格是很高的,之所以把它排在“覆斗型”封土规格之后,是充分考虑到秦汉诸帝陵及唐代部分帝陵封土为“覆斗型”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