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祭陵杂录
在我国古代,向太庙献俘祭祀是一项传统礼制,唐高祖时,时为秦王的太宗皇帝俘王世充、窦建德等,就曾“献俘于太庙”[9]。高宗为了慰藉先皇,将部分献俘仪式放在了昭陵。显庆三年(658),苏定方、萧嗣业等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于昭陵”[10];总章元年(668),李勣灭高句丽,于十月二十一日以高句丽王高藏等“献于昭陵”[11]。
在中国古代,也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唐李洞诗云:“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12]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企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
唐时,昭陵陵区是严禁随便出入的,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更不得损坏。《资治通鉴》载,仪凤元年(676),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奏道:“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圣事例,并明确表态:“臣不敢奉诏。”[13]高宗才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唐玄宗亲谒昭陵遇到太宗君臣显灵事,经玄宗君臣渲染后,有关昭陵的神奇故事便应运而生,最有名的便是昭陵石人石马显灵平乱事。据《安禄山事迹》载,安史乱军攻潼关,贼将崔乾祐领着一队白旗军,状貌类鬼神,左冲右突,十分厉害。突然,战场上出现一队黄旗军,与崔乾祐的白骑军拼死搏斗,但寡不敌众,最后隐去。后来,昭陵陵令奏报,某天,昭陵北司马院内的昭陵六骏和十四国君长石像流汗不止。推算时间,正是潼关激战之日。因此,唐人认为,潼关激战时的黄旗军乃昭陵石人石马显灵[14]。这个故事,早在唐代就广为流传,很多诗人也因之抒怀。杜甫《行次昭陵》诗云:“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石马汗长趋。”[15]诗中的“玉衣晨自举”,是说昭陵石人石马之所以奔赴潼关与叛军激战,是唐太宗亲自率领。所谓“玉衣”,即帝王葬衣,因以玉衣自举表示帝王显灵。
明付振商《重过昭陵》诗,也曾提及石人石马显灵事,热情讴歌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其诗云:
九嵕山色隐龙蟠,犹想松楸古殿寒。
七德不闻弓剑地,一杯聊当鼎湖看。
嘶风六骏苍苔没,扈殡元勋片碣残。
神武更摧安史乱,御营生气自桓桓。[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