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担子图》

1.《担子图》

该图绘于墓道东壁,已揭取,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担子,即肩舆,也叫轿子。图中的担子为仿建筑形式,浅蓝色庑殿式顶,红色方形椽头,双层阑额。五组斗拱均为一斗三升,补间铺作4个人字形拱。面宽3间,中间上部绘卷帘,下部以红、绿、蓝等色绘3个大花图案,两侧绘灰色网格以表示用较轻材料编织,最下层又绘一周壶门图案。抬担子者4人,前后各2人,肩扛黑色担杆,均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黑带,穿黑长靴,右侧2人袍为白色,左侧2人袍为浅蓝色。左前者头戴毛边毡帽,腰系鞶囊,其余3人头戴黑色幞头(图2-70)。

《担子图》在为数众多的唐墓乘舆仪仗图中非常罕见。1960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了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尝见墓道壁上人比屋高的残损壁画,但当时因画面残缺严重而无法断定画面内容。新城长公主墓《担子图》的出土,可证永泰公主墓人比屋高的残损壁画亦是《担子图》。

担子在唐代前期,并不是规定的妇女乘舆,朝廷规定只有年迈体弱的命妇,在朝廷敕赐担子后才能乘坐。这一点在《唐会要》里反映得比较明确。该书在卷三十二下《羃䍦》载,咸亨年间,百官家口及内外命妇,“多著帷帽,遂弃羃䍦,曾不乘车,别坐檐(担)子,递相效仿,寖成风俗,过为轻率,深失礼容”[10]。该书在卷二十六《命妇朝皇后》载:“诸亲五等已上,内命妇才人已上,并外命妇朝参乘马者,听乘至命妇朝堂……至内命妇朝堂,及夫子官品高,于等从高,仍不得乘檐子。其尊属年老,敕赐担子者,不在此例。”[11]但在实际生活中,贵妇们往往有所突破。新城长公主为正一品外命妇,乘坐担子属于逾礼,但在当时,恐怕类似她这一品位的外命妇,都可乘坐担子。或者,为新城长公主墓道画上逾礼的《担子图》,亦正是她“依皇后礼葬”[12]殊荣的具体表现。

图2-70 新城长公主墓《担子图》及线稿

担子在唐代中期,才成为内外命妇规定的乘舆,不过对乘坐担子的品阶要求依然很严。《新唐书·车服志》载:“(时在安史之乱后)外命妇一品、二品、三品乘金铜饰犊车,檐舁以八人,三品舁以六人;四品、五品乘白铜饰犊车,檐舁以四人;胥吏、商贾之妻老者乘苇軬车,兜笼舁以二人。”[13]由此亦可知,当时除了担子外,还有一种类似于担子的“兜笼”。兜笼只有座位而没有边厢,即后世所谓的软轿。到了唐代后期,担子由妇女专用过渡到男女并用,不过,对乘坐担子的男子的品阶要求更严。《新唐书·车服志》还载:“(文宗)开成末,定制:宰相、三公、师保、尚书令、仆射、诸司长官及致仕官,疾病许乘檐,如汉、魏载舆、步舆之制。”永泰公主墓的担子,舁为8人,与记载相符,而新城长公主墓的担子,舁为4人,与记载不符。这是因为,唐代妇女“坐担子以代乘车”,始于高宗永徽年间,至新城长公主薨亡的龙朔年间,仅仅10年左右,坐担子尚属逾礼,更无定制可言。新城长公主墓《担子图》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唐代乘舆制度特别是轿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