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墓出土唐三彩
(1)三彩牵驼胡俑
通高51厘米,头戴尖顶帽,身着右衽袍衣,开领垂胸左。右外衣袖与带紧束腰际。双臂屈置胸前,握拳,手右上左下作牵驼状,周身施姜黄、草绿釉(图4-46)。
(2)三彩女骑马俑
长28.5厘米,通高33厘米。女俑头戴饰花翻沿胡帽,身穿紧身圆领窄袖衫,外套紧身襦,系长裙,足蹬小蛮靴,骑于胡马上。女俑柳眉凤眼,朱红点唇,面部圆润丰满,俑身为褐、黄、绿三彩相融。马俑剪鬃、缚尾,通体施深褐色釉。头左后倾,张口微俯,肌腱清晰,形体肥硕浑圆,有一种静中寓动的力量美(图4-47)。
图4-45 安元寿墓出土蓝彩女站俑
图4-46 李贞墓出土三彩牵驼胡俑
这件三彩女骑马俑,既注重形似,又注重神似,从而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女俑眉清目秀,身材窈窕,着胡装,于秀美中平添了几分男子的潇洒与英俊,别有一番风韵,体现了强烈的艺术感和时代感。
(3)三彩马俑和牵马俑
马俑高60厘米,长68.5厘米。牵马俑高50厘米。马白色,剪鬃缚尾,鞍鞯贴赭绿色花。牵马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白绿色相融交衽长袍,束腰,足着白色长筒靴,色调淡雅和谐(图4-48)。
(4)三彩骆驼俑
长56厘米,高77厘米。驼张口扬首,背上垫一椭圆形绨毯,毯周缘有索边下垂,毯上负驮囊于双峰之间,直立于方形踏板上。驼质地为白胎,施姜黄、豆绿、黝黑三色釉(图4-49)
图4-47 李贞墓出土三彩女骑马俑
图4-48 李贞墓出土三彩马俑和牵马俑
图4-49 李贞墓出土三彩骆驼俑
图4-50 李贞墓出土三彩双耳投壶
(5)三彩双耳投壶
高35厘米。侈口修颈,颈腰内束,双贯耳,腹圆,平底低圈足,底心凹入。双耳呈竹筒状,上口略外垂,下口呈马蹄形。白胎,质坚,火候较高。施姜黄色釉,光泽晶莹透明,素面无饰。颈部、肩部有凹横平行弦纹两道、三道。腹下部至底无釉,但有凝脂状滴痕釉珠。造型美观,色类古铜(图4-50)。
投壶,是我国古代宴会上的一项礼制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是用柘木、棘木或竹为矢,在一定的距离投向特制的铜、铁、陶或瓷壶中,这种壶也因之被叫作投壶。为了避免箭杆弹出壶口,常在壶中装些小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投壶活动就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这一时期的规矩是:投中者为胜,不中者罚酒。两人投壶,第三者裁决胜负,称作司射。达官贵人们投壶时,宾主各有其位,仆人侍奉,声乐伴奏。《左传·昭公十二年》还记载春秋时,晋侯与齐侯聚宴,利用投壶游戏进行的一次外交活动。其文云:“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3]到了汉代,投壶活动的礼制性减弱,游艺性增强,投壶中的一些繁琐礼节被取消,还发明了一种“骁投”法,即取出壶中小豆,使箭投入壶中立即反弹出来,游戏者接箭在手,继而再投入壶中,如此一投一反,连续不断。这一发明,极大地丰富了投壶的技巧,增强了这一活动的娱乐性。
魏晋之时,人们在壶具上端的两侧,各增添一个壶耳,同样可用于接箭,投矢中耳者,计筹也高,得双彩,从而使投壶的花样倍增,难度更高。由于投壶的娱乐性强,又带有博彩性质,所以风靡晋代上层,《太平御览》记载,石崇有妓,善投壶,能隔屏风投而中之。
唐代,投壶游戏也很流行,文献中即有很多记载。《新唐书·裴漼附裴宽传》载:“宽性通敏,工骑射、弹棋、投壶,略通书记。”[4]刘肃《大唐新语》说:“(卢)藏用博学工文章,善草隶,投壶弹琴,莫不尽妙。”[5]由于投壶游戏开展频繁,甚至连专门为投壶游戏伴奏的音乐也有,《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即云:“《骁壶》,投壶乐也。”[6]唐时有人还能反手投壶,张鷟《朝野佥载》云:“薛昚惑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置壶于背后,却反矢以投之,百发百中。”[7]反手投壶之技,其难度之高,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唐代妇女也参与投壶游戏。曹唐《小游仙诗》云:“北斗西风吹白榆,穆公相笑夜投壶。花前玉女来相问,赌得青龙许赎无。”[8]虽是咏仙人投壶相赌的诗,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花前玉女对投壶输赢颇感兴趣来看,唐时妇女大概也经常参加投壶游戏。投壶游戏在唐代如此盛行,所以也有了专门研究投壶游戏的著作,上官仪即著有《投壶经》一卷。唐代投壶多使用带耳的壶具。日本奈良正仓院尚保存着我国隋唐时期的壶具,铜质镀金,壶颈较短,壶身还刻有山水、花鸟、人物图案,相当华丽。
北宋时,投壶游戏亦盛行。元明以后,投壶游戏在上层社会的流行程度不及唐代,但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投壶却多有出土,这是因为元明至今时间较短之故。
关于投壶游戏的具体规则,现在约略可以考证出唐代时的情形。
投壶所用的壶高一尺,壶口直径三寸,两耳直径各为一寸,壶内装入小豆。每次比赛,人离壶有两箭半之远,每人十二支箭,标准箭长二尺四寸。投壶以全壶不失者为胜,假如不能全,则计先满一百二十分者为胜。如果全都投入,则按细目得分多少算胜负。计算得分的方法大体如下:
第一箭入壶者名“有初”,计十分,从第二箭起接连入壶的名“连中”,以五分计。第十二箭除外。
第一箭投入壶耳者,叫“有初贯耳”,计二十分。连续投入壶耳,名“连中贯耳”,计二十分。第十二箭除外。
第一箭未入壶者,从第二箭起投入者名“散箭”,以一分计。箭箭均入壶者,名“全壶”。末箭入壶者,名“有终”,以二十分计,贯耳加倍。
投入壶中之箭反跃出来,接得后又投入壶中者,名“骁箭”,以十分计。十二箭均不中者,叫“败壶”。
图4-51 无名墓出土三彩胡人骑驼俑
所投之箭横于壶耳者,名“横耳”,以五十分计。投箭浅入壶中而竿斜靠左右壶口者,叫“倚竿”,以五十分计。
箭首正向投壶者的“倚箭”称“龙首”,未正向者,称“龙尾”,均以五十分计。
箭投在壶口上旋转而成“倚杆”者,名“狼壶”。投箭虽入壶耳,但未斜支壶颈者,名“带箭”。投箭入耳,且箭杆左右斜倚于耳者,名“耳倚杆”。以上三种,都同“倚竿”一样,计五十分。
投箭倒入壶中,称“倒中”,倒中之“耳倚竿”名“倒耳”。这两种投法,计一百二十分。
由于投壶游戏所讲究的技巧与艺术性很强,所以,当时很多人乐此不疲。
李贞墓出土的这件淡赭色双耳三彩投壶,造型之精巧,色彩之鲜丽,实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