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仪卫图》
长乐公主墓《仪卫图》,东西壁对称。每壁南边是《袍服执旗佩刀仪卫图》,北边是《铠甲执旗佩刀仪卫图》,均已揭取,现存昭陵博物馆。
东壁《袍服执旗佩刀仪卫图》,宽386厘米,高270厘米,绘8位武卫形象,全部为站立,人物的服饰完全相同,后边7人的佩挂也一模一样。人物头戴黑色幞头,内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外着淡青色敞襟短袖风衣,足蹬中筒尖头黑靴。前边领队与后边7人拉开距离,腰佩唐刀。后边武卫前三后四参差排列,腰间都是左佩弓韬、唐刀,右手执五旒旗,第一旗面上绘玄鸟,旒端雉尾,长托下垂(图2-64、2-65)。
西壁《铠甲执旗佩刀仪卫图》,宽415厘米,高270厘米,绘6位武卫形象,前边1人为领队,后边5人错落排列,佩唐刀、弓韬、箭壶,手执红色五旒旗。图中人物均穿甲胄,这种甲胄,就我们目前看到的唐墓壁画中的武卫甲胄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也与我们习见的历代壁画、石刻以及陶俑中的甲胄不同,胄鍪是由边沿弯曲的甲片拼合而成,披膊是毛皮里子,外扎长方形甲片。这是古代甲胄款式的新发现(图2-66)
在绘画技法上,这一组作品很有特色,线条流畅,刚柔得当,色调和谐,晕染细腻。人物的胡须根根不乱,军铠的甲扎片片有序,就连连接甲片和铆钉的络带、腰带的扣眼,也都描画得纤悉不差。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人物造型的处理很讲究,古代的人物画有许多带有程式化特色,画男子成兄弟,画女子成姊妹,可谓千人一面。而这一组作品,虽然受到题材的限制,人物的年龄相当、服饰相同,但画家却颇费匠心,在人物面部表情上下功夫,力求凸显个性,因而使人物各具特点。那些气吞山河的虎贲之士不但被描绘得铁骨铮铮,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也通过面部表情悉露于外。画家在表现人物个性上获得了成功,也兼顾到创作对象的共性,以求与题材不相悖。因此,画家又紧紧把握住军人的职业特性,在勇武、刚毅上下功夫,把首领创作得气宇轩昂、沉着稳健(图2-67),把武卫创作得刚强果毅、骁勇无敌,使个性与共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唐初的优秀人物画家,对军人形象各具情态的创作,在艺术上较前代人物画家有了很大进步。著名画家阎立本,曾于贞观十七年(643)奉诏创作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二十四功臣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当年跟随太宗平定天下的驰名将帅,阎氏将他们画得英姿飒爽,毛发皆动。这组作品,开元时尚存,只是颜色暗淡,当时的著名画家曹霸曾奉诏重新装彩,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记述了此事,诗中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5]想必曹霸在重新装彩时,一定也以阎氏在创作军人形象时力求别开生面的创作倾向为榜样,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真迹今虽不传,但我们通过对长乐公主墓《仪卫图》中军人形象的欣赏,也大致能想象得见当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中秦琼、敬德、段志玄、程咬金、李勣、李靖等将帅叱咤风云的盖世风采。
图2-64 长乐公主墓东壁《袍服执旗佩刀仪卫图》(摹本)
图2-65 长乐公主墓东壁《袍服执旗佩刀仪卫图》中的首领形象
图2-66 长乐公主墓西壁《铠甲执旗佩刀仪卫图》
图2-67 长乐公主墓东壁《铠甲执旗佩刀仪卫图》中的首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