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女伎图》

2.《舞蹈女伎图》

《舞蹈女伎图》绘于墓室北壁东铺,与《奏乐女伎图》呈直角相连。图中绘二女伎对舞。二女伎均梳飞仙髻,身穿红色宽袖百戏衫,系黑、白相间裥(浑)色长裙,眉目清秀,体态窈窕,衣带飞扬,舞姿热烈。右边女伎下部残缺,左边女伎较为完整,裙摆呈向左急速旋转之势,且有明显的下蹲之态(图2-56)。该作品用线洒脱流畅,豪放不羁,对衣袂旋转飘动的表现,富于弹性,真实自然。

李勣墓奏乐舞蹈女伎壁画,1971年刚被发现,即在音乐舞蹈界引起极大轰动,很多学者除对其绘画技法发表评论外,还就其舞蹈内容进行了种种有益的探索,有人认为是《胡旋舞》或《胡腾舞》,有人认为是《柘枝舞》,还有人认为是《清商乐舞》,即传统的中原舞蹈,因此,至2000年昭陵博物馆发表《唐昭陵李勣(徐懋功)墓清理简报》时,乃慎重地表示“或为胡旋舞”[7]。《胡旋》《胡腾》《柘枝》三舞,均在隋代就从西域传入中原。唐时,西域的康、米、史、石等国也向唐王朝进献过跳《胡旋舞》等民族舞蹈的女伎。《新唐书·西域下·康国传》载:“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瑙瓶、驼鸟卵及越诺、侏儒、胡旋女子。”[8]《新唐书·西域下·米国传》载:“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9]《新唐书·西域下·史国传》亦载:“开元十五年,君忽必多献舞女、文豹。”[10]

《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述《胡旋舞》云:“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裤,赤皮靴,白裤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拔一。”[11]当然,这仅指正宗的康国《胡旋舞》而言,至于其在中原流行后,在贵族府邸和民间表演,服装和乐器自然不尽如其载。白居易《胡旋女》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12]生动地描绘了使人眼花缭乱的美妙舞姿。《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说:“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13]可见《胡旋舞》的特点是以快速旋转为主,在传入中原后,又加入了一些杂技动作。西域的《胡旋舞》,以旋转为特色,多由女子舞蹈,一曲舞罢,珠玉可扫。还有一种类似《胡旋舞》的舞蹈,除了旋转,还以上下翻滚腾挪为特色,颇费体能,因此多由男子舞蹈,唐人谓之《胡腾舞》。这个舞蹈不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但唐诗中有所反映。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云: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绵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14]

石国的舞者如醉若狂,中原的观者凝神屏气,双方都完全陶醉在狂烈的气氛当中,在急促的横笛与琵琶伴奏声中,不知不觉,一弯月儿已沉到木槿花西。这是何等美妙的艺术享受!

李端也有一首《胡腾儿》诗: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15]

诗中描写的凉州胡腾儿,肌肤如雪,鼻子如锥,是西域白色人种。白色人种剧烈运动后,肤呈红色,故而“红汗交流”。他跳的《胡腾舞》,起势柔软缓慢,但越舞越快,舞步缤纷,珠帽偏斜,达到高潮时,却又戛然而止,使观者兴犹未了,流连忘返。

《柘枝舞》也是唐代极为流行的一种西域舞蹈,虽未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但唐人笔记和诗歌对它的描述更多。它起源于西域石国,石国也译写为柘支(枝)、柘折等,因以为名。张祜一人就写过数首描述《柘枝舞》的诗。其《观杭州柘枝》诗云:

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催。

看著遍头香袖褶,粉屏香帕又重隈。[16]

其《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云:

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

鸾影乍回头并举,风声初歇翅齐张。

一时欻腕招残拍,斜敛轻身拜玉郎。[17]

其《观杨瑗柘枝》诗云:

促叠蛮鼍引柘枝,卷帘虚帽带交垂。

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

微动翠蛾抛旧态,缓遮檀口唱新词。

看看舞罢轻云起,却赴襄王梦里期。[18]

白居易《柘枝妓》诗云: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19]

由这几首诗可知,《柘枝》为女舞,常双人结伴而舞。舞女多穿纱质衣裙,红绿搭配,又多穿红锦靴,梳飞仙髻,香粉搽面,开始以鼓声为节奏,有时还边舞边唱,舞蹈也以旋转为主,衣袂飘扬,香风阵阵。另外,有些柘枝舞女还特别注重眼神动作,以秋波吸引观众。刘禹锡《观柘枝舞》诗云:“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人。”[20]不难想见,像仙女一样的舞女一曲舞罢,水袖一扬拖于婀娜身后,回眸秋波荡漾,款款而去。有的舞女为了赢得更多的彩头,外穿对襟无纽扣舞衫,内着抹胸,一曲舞罢,用肩部动作将外套的衫子半袒,使粉胸丰乳若隐若现。沈亚之《柘枝舞赋》云:“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袒。”[21]薛能《柘枝词》云:“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22]

不管李勣墓壁画所反映的舞蹈具体叫什么名字,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二女子对舞形式的舞蹈在唐代非常流行。初唐皇室李寿墓石椁里西壁北部,同样以线刻的方式表现了这种舞蹈画面,《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描述云:“由六名女伎组成,均头梳双环髻,身穿窄袖内衣,外套方领宽袖襦,束拖地长裙。六人分作三列,两两相向,翩翩起舞。”[23]六名女伎两两相向舞蹈,实质是二女子对舞的“加强版”。陪葬昭陵的燕德妃,墓内同样发现有这种舞蹈形式的壁画。另外,史料里提及的一种唐代流行舞蹈,可能指的就是这种二女子对舞的舞蹈。《资治通鉴》载武德六年六月事云:“癸酉,柴绍与吐谷浑战,为其所围,虏乘高射之,矢下如雨。绍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怪之,驻弓矢相与聚观,绍察其无备,潜遣精骑出虏陈后,击之,虏众大溃。”[24]两军交战,势迫情急,居然能于阵前随便唤出两个女子来舞蹈,连乐器也不缺。如果史料所载确实就是我们欣赏到的这种二女子对舞的话,可见这种双人舞蹈在唐代是多么流行。

图2-57 燕德妃墓《奏乐女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