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修唐太宗庙

1.宋修唐太宗庙

北宋初,唐两京宗庙损毁殆尽,宋太祖敕令在全国各前代帝王陵寝所在地重修前代帝王庙,选址原则是“与县镇相近者,移治所就之”[23]。开宝六年(973),北宋政府乃在醴泉县城(今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西门外修成了唐太宗庙[24],开宝九年(976)于庙前立《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一通。宋绍圣元年(1094)五月,地方官游师雄又主持在《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之阴刊刻了《唐太宗昭陵图》,并正书题记。游师雄在《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之阴刊刻《唐太宗昭陵图》以前,还于宋元祐四年(1089)在太宗庙前刊立了《昭陵六骏》碑。

(1)《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

该碑身首高292厘米,下宽103厘米,厚31厘米。碑额正题“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碑正面刻《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并序》,李茔奉敕撰,孙崇望奉敕书。碑文正书23行,行50字左右(图1-33)

李茔,《宋史》无传,其子李渎于《宋史》中有传,略载李茔生平,云:“父莹(茔),字正白,善词赋,广顺进士,蒲帅张铎辟为记室,因家河中。乾德初,右补阙苏德祥荐为殿中侍御史、度支判官。”[25]孙崇望,《宋史》无传,孙氏开宝六年亦书《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宋史·礼志五》云,开宝年间,宋太祖令“李昉、卢多逊、王祐、扈蒙等分撰岳、渎祠及历代帝王碑,遣翰林待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26],盖即此事。赵崡评价孙氏所书《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云:“孙崇望书,全出吴通微,昔人谓之院体。院体即如今所谓中书体,盖诮之也。余谓通微书清逸有法,得圣教少许结构,便足名家,崇望犹是通微之亚,然在宋初,可谓步趋唐法者矣。”[27]叶昌炽对孙氏所书该碑评价不高,云:“以今观之,其书肉余于骨,沓拖无韵,盖学王缙而得其皮肤者。”[28](图1-34)

图1-33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拓片

图1-34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拓片局部

兹录碑文于后: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并序

朝散大夫行殿中侍御史分判度支公事柱国臣李茔奉敕撰

翰林待诏中散大夫行太仆寺丞柱国臣孙崇望奉敕书

纪纲裂,地维绝,国风歇,王泽竭。天命圣智,率其雄杰。于是补其裂,纫其绝,续其歇,益其竭。三才区别以更始,万物陶钧而焕发。东西南北,张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臣见之于唐太宗文皇帝者哉。顷以暴隋失图,烝民无象。内则锵金佩玉,纵蛇虺于贤良;外则弭节横戈,恣豺狼于郡县。顾下民由我而曷诉,指上帝何知而可欺。惟恶乃常,谓善无益。五行四序,错乱之道畴依;九州八荒,焚溺之灾孰救。文皇帝泄彼怒气,奋为义声。迅雷出地,幽蛰以而启户;应龙御天,阴霭谓之作气。厚其礼所以归多士,虚其怀所以结群心。黎庶由是乐推,英俊于焉景附。君臣之分斯定,天人之机交发。灵旗南指,泛鹢之徒不回;神兵西出,剪鹑之郊甫定。然后芟建德、诛世充、降李密、逐薛举,日不暇给,寔繁有徒。暨乎奸僭平,河洛宅,儒雅集,礼乐兴,响明恪居,恭默勤政。择皋夔伊吕之具以调阴阳,求龚黄卓邓之才以敷教化。于是五刑恤,五教宽,六宗秩,六府完。桀纣威虐之政,不日而革;尧舜清净之理,朞年而旋。夫如是,孰不谓帝道之辉焯,王业之艰难者焉。既而和气凝,浇风变。在天成象,景星高而甘露零;任地班形,芝草植而驺虞见。仓禀实而祸乱不作,俎豆修而祭祀不绝。于是传十八叶,垂三百年,享国称孤,由帝而有。今皇帝以文武迭用宁中外,以刑德交举绥贤愚。化孚万邦,岁俯一纪。迩者临便殿,顾台臣,乃曰:“功蔽生民,一时而可配天地;迹流信史,万古而若揭日月者,前代圣王之德欤。岂可使芜没陵园,湮沉黍稷。苟盛典以弗举,俾后代以何观。”于是给丰财,募奇匠。启旧葬,所以极衣冠之饰;构新庙,所以正祭祀之期。旋闻列藩,咸讫丕绩。扬此能事,属于盛朝。仍分词臣,各志年籥。微臣伛偻承命,怔忪省躬。执简登朝,言直方惭于任座;挥毫抚石,思迟空类于马卿。将何无愧之辞,仰纪非常之美。但遵睿旨,因得直书。庶明乎信陵有护冢之恩,止怜列国;比干有封墓之赐,但念忠臣。将求其伦,曷足称仵而已哉。谨为铭曰:

天地既否,云雪遘屯。平此多难,钟于大君。大君肇兴,大义斯作。云出山川,粤开河洛。河洛既定,华夷以康。曾如是者,太宗文皇。文皇未起兮四维如毁,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迹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今我后念前王,修盛礼。陵庙载严,衣冠式备。仍命鸿笔,克扬能事。非独以耀丰恩,辉永世,抑亦使深为谷兮高为陵,英烈之声不坠美矣。

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

(2)《昭陵六骏》碑

该碑身高277厘米,下宽106厘米,额篆题“昭陵陆骏”。碑分上下两段,上段为游师雄题记,正书25行,满行11字,记述刻石缘由。下段为昭陵六骏线刻画及马赞、马名和立功事迹。刁玠书,蔡安时篆额,武功游宗道刊,醴泉知县吕由圣立石。碑阴右侧镌宋绍圣四年(1097)唐景武公李靖裔孙与唐献公薛收第十四代孙薛嗣昌题记。左侧镌金明昌五年(1194)刘仲游《题唐太宗昭陵》七绝一首。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张载弟子,治平元年(1064)乡举进士第一,为仪州司曹参军。其后二十余载,均在西北边帅幕府,以文武才略闻。元祐七年(1092)权陕西转运副使,九年奉诏赴阙任卫尉少卿。《宋史》有传。赵崡《石墨镌华》称游氏“表章古迹,自周秦以及唐,无不有题识,至今尚存焉”[29]。毕沅《关中金石记》云:“余集陕西金石目录,见(游氏)留遗笔迹几至廿种。其才略风概,瑰伟卓荦,宋世少其俦匹。采录之余,令人企慕久之。”[30]

该碑为宋元以后历朝政府所重视,更被金石学家所青睐,早在1956年,就被列入《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据《昭陵六骏》碑,游师雄除了刊刻线刻六骏图以外,还用泥塑方式仿制了昭陵六骏,但这一组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图1-35、1-36)。

兹录碑文于后:

运判奉议游公题六骏碑

师雄旧见唐太宗六马画像,世传以为阎立本之笔,十八学士为之赞。晚始得《唐陵园记》,云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御制刻石文并六马像赞,皆立于陵后,敕欧阳询书。高宗总章二年,诏殷仲容别题马赞于石座,即知赞文乃太宗自制,非天策学士所为明矣。欧阳询书今已不复见,惟仲容之字仍存,如写白蹄乌马赞云“平薛仁果时乘”,由此盖知,唐史误以果为杲耳。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塑于邑门外太宗庙庭,高庳丰约,洪纤尺寸,毫毛不差,以便往来观览者。又别为绘图,刻石于庑下,以广其传焉。元祐四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京兆府醴泉县尉刁玠书,主簿蔡安时篆额,知县吕由圣立石。

图1-35 《昭陵六骏》碑

图1-36 《昭陵六骏》碑拓片

游师雄文下是六马图并赞文。赞文随马,马居西者赞文右行竖书,马居东者赞文左行竖书,均为六行。

飒露紫

西第一。紫燕骝。前中一箭。平东都时乘。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特勤骠

东第一。黄白色,喙微黑色。平宋金刚时乘。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拳毛

西第二。黄马黑喙。前中六箭,背三箭。平刘黑闼时乘。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青骓

东第二。苍白杂色。前中五箭。平窦建德时乘。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白蹄乌

西第三。纯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果时乘。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什伐赤

东第三。纯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平世充、建德时乘。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3)《唐太宗昭陵图》碑

宋绍圣元年(1094,元祐九年四月癸丑改元绍圣),游师雄命知醴泉县事符寤刊《唐太宗昭陵图(肃宗建陵附)》于《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之阴,游氏亲撰题记。该碑1956年被列入《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图1-37)

游氏所题,刊于碑之上段,共41行,满行19字。碑下段线刻《唐太宗昭陵图》。游氏题记云:“陪葬诸臣一百六十五人。诸王:蜀王愔已下七人;公主:清河公主已下二十一人;妃嫔:越国太妃燕氏已下八人;宰相:李勣已下一十三人;丞郎三品:户部尚书唐俭已下五十三人;功臣大将军:尉迟敬德已下六十四人;内蕃将:阿史那忠等九人。”与《唐会要·陪葬名位·昭陵陪葬名氏》所录王七人,妃七人,公主十八人,宰相十二人,丞郎三品五十人,功臣大将军五十七人,共一百五十一人相异,与《长安志》《醴泉县志》等所录亦详略不一。

图1-37 《唐太宗昭陵图》碑拓片

游氏题记所云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刻像官名凡14人,虽与《唐会要》所载人数相合,然与《唐会要》及两《唐书》、《资治通鉴》相较,其讹误较多。如以“突厥突利可汗”作“突厥利可汗”,“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尔”与“突厥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记为一人,以“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误为二人,以“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麹智勇”作“右武卫将军”等。

游氏所刊昭陵图错误甚多。所刊昭陵陵山,有内外二城,已为今之考古所否定。图中所列昭陵陪葬墓名位凡六十六,有姓名错者,亦有墓葬位置错者。我们不能苛求古贤,对其对昭陵的保护应热情讴歌。

兹录碑文于后:

唐太宗昭陵图(肃宗建陵附)

余观自古帝王山陵,奢侈厚葬,莫若秦皇汉武。工徒役至六十万,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奉陵寝。秦陵才高五十丈,茂陵十四丈而已,固不若唐制之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嵕,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堆,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冈阜环抱,有龙盘凤翥之状。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昔贞观十八年,太宗语侍臣曰:“汉家先造山陵,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烦费,我深是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实有终焉之志。乃诏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九嵕山上,仅容一棺而已。又慕汉之将相陪葬,自今后,功臣密戚,各赐茔地一所。”至二十三年八月毕工,先葬文德皇后长孙氏。当时陪葬之盛,与夫刻蕃酋之形,琢六骏之像,以旌武功,列于北阙。规模宏大,莫若昭陵。按:陵今在醴泉县北五十里。《唐陵园记》云在县东三十里,盖指旧醴泉县而言之也。其封内周回一百二十里,下宫至陵十八里,今已废毁。陪葬诸臣碑刻十亡八九。悲夫,因语邑官,命刊图于太宗庙,以广其传焉。绍圣元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

陪葬诸臣一百六十五人。诸王:蜀王愔已下七人;公主:清河公主已下二十一人;妃嫔:越国太妃燕氏已下八人;宰相:李勣已下一十三人;丞郎三品:户部尚书唐俭已下五十三人;功臣大将军:尉迟敬德已下六十四人;内蕃将:阿史那忠等九人。

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和者,琢石肖形状而刻其官名凡十四人: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突厥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突厥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阗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右武卫将军麴智勇;林邑王范头利;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

太宗所乘六骏,刻石于北阙之下。肃宗建陵陪葬功臣:尚父、汾阳王郭子仪一人。

县尉张勺、主簿李革

右司德郎知醴泉县事符寤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