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彩绘釉陶
2025年09月26日
第三章 彩绘釉陶
唐以前历代陶俑中,质地最常见的是古釉陶和红陶。到了唐代,这些传统质地的制作工艺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工匠们又发明了彩绘釉陶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工艺革新改造,发明了唐三彩。
称彩绘釉陶为新工艺,是因为它与汉代以来的古釉陶有着诸多的不同。
我国的古釉陶,所用原料皆为陶土,经低温烧制,再施以厚重昏暗的釉二次窑烧,这种釉也称琉璃。从汉代开始,这种釉陶一直沿用到隋代,隋代又兴起了红陶工艺。但初唐的彩绘釉陶则不同于古釉陶及红陶的制作工艺。
古釉陶与红陶,都是以陶土作胎,低温烧制。它们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即古釉陶施釉,而红陶不施釉。唐初的彩绘釉陶和古釉陶同为施釉低温陶俑,它们有何区别呢?在我国古代,陶和瓷是沿着不同的轨迹独立发展的。陶是用黏土烧制,质地较松软,具有吸水性。瓷是用高岭土做胎烧制,质地硬而脆。彩绘釉陶是用高岭土做胎,依照制瓷工艺程序烧制,接近于瓷,但不如瓷光洁细腻明净。彩绘釉陶又不能被称为瓷,因为它烧制的火候虽和瓷相近,达到1100℃,但还是没有瓷化,故不能被称为瓷。烧成素胎后,再施铅釉以氧化焰烧至800℃,成为釉陶,绝大多数敷彩描画,彩绘釉陶由此得名。有些还贴金,被称为贴金彩绘釉陶。
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可以看出,彩绘釉陶的上限是贞观十四年(640),下限是龙朔三年(663)。在以后的墓葬里,彩绘釉陶就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异军突起的唐三彩。迄今为止,用彩绘釉陶新工艺制作的俑类文物,除在昭陵陪葬墓中有所发现外,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而且它所出现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年,更显出其珍贵性。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釉陶俑,它们不仅造型生动多样,而且做工精美。虽然彩绘釉陶的存在时间较短,但对陶俑工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