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明修唐太宗庙和祠

二 宋金明修唐太宗庙和祠

唐代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国势日衰,对诸帝陵的保护流于形式。五代战乱,唐诸帝陵地表建筑频遭损毁,部分陵墓甚至遭受盗掘浩劫。后梁时,梁将温韬为耀州(治华原县,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裕州(治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节度使,对关中唐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掘。《新五代史·杂传·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17]《旧五代史·唐书·温韬传》也有类似记载[18]。后唐以唐之冢胤自居,理所当然地负起保护唐陵的责任,但其国力实在有限,《资治通鉴》载,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正月,“敕有司改葬昭宗及少帝,竟以用度不足而止”[19]。同光三年六月,后唐国力似有好转,庄宗乃下诏:“关内诸陵,顷因丧乱,例遭穿穴,多未掩修。其下宫殿宇法物等,各令奉陵州府据所管陵园修制,仍四时各依旧例荐飨。每陵仰差近陵百姓二十户充陵户,以备洒扫。其寿陵等一十陵,亦一例修掩,量置陵户。”[20]诏书下发后,以刑部尚书李琪等充昭宗、少帝改卜园陵礼仪使,以工部郎中李途为京兆少尹,充修奉诸陵使。后唐立国十余年,其间倾力对唐诸帝陵进行维护,其功可表。

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对前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比较重视。建隆二年(961)诏令历代帝陵所属州县近陵农户守视,并修葺堕毁陵墓。乾德四年(966),宋太祖又下诏,给唐高祖献陵、太宗昭陵各置陵户5户,蠲除他役,长吏春秋祭祀;给唐玄宗、肃宗、宪宗、宣宗陵,各置陵户2户,三年一祭;对唐高宗、中宗、睿宗、德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陵,禁止樵牧。开宝三年(970),宋太祖又下令地方检查辖区历代帝陵,地方官报告,古代帝陵多遭盗损。宋太祖乃下诏:“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汉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顺、文、武、宣、懿、僖、昭诸帝,凡二十七陵,尝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21]开宝四年(971),宋太祖又“发厢军千人修前代陵寝之在秦者”[22]

从北宋到有清,保护前代帝王陵墓的诏令屡见于诸朝典籍,一方面进行必要的修葺,另一方面也建庙立碑,既申防护之意,又使时人瞻拜有所。就昭陵而言,北宋为其修庙一区,金又重修,明复为其建祠一区,每朝兴作,皆立碑以纪其事。兹述之于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