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主墓侍女壁画
长乐公主李丽质(621~643),唐太宗第五女,文德皇后生。13岁出降元舅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十七年(643),以23岁得病而亡,同年陪葬昭陵。1988年,其墓被昭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发掘。该墓墓道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其他部位壁画残损较为严重,共揭取18幅,现存昭陵博物馆。
《群侍图》
该图绘于第一至第二石门间甬道东壁,下残,宽100厘米,高60厘米,已揭取。图中绘5个侍女,从左至右,第一、二、四、五均梳高髻。第一个侍女着绿披帛,系土红与蓝相间裥(浑)色裙,双手捧胆瓶,瓶内插一枝待绽荷蕾和一枝莲蓬。第二个侍女披黄色披帛,系白、绿相间裥(浑)色裙,右手捧盂,左手持拂尘。第三个侍女持丁字杖,卷发,戴大耳环,黑肤。第四个侍女穿窄袖衫,披红色披帛,系齐胸蓝色长裙,左手执团扇。第五个侍女因残损太甚,服饰不详。图中所绘黑肤、卷发、戴大耳环的侍女形象,在唐墓壁画中属首次发现,应当是“昆仑奴”形象。隋唐时,南海诸国被通称为昆仑族。中原王朝通过战争掠夺和商贸购买,使部分昆仑族人进入中原,成为官私奴婢构成之一。昆仑族人卷发黑肤,当中不少人原本可能有非洲黑人血统。唐时,官私奴婢中昆仑奴人数较隋时增多,唐人甚至还有描写昆仑奴行侠仗义的文学作品。裴铏的传奇《昆仑奴》,写艺高胆大的昆仑奴磨勒,被豪门姬妾红绡女和崔生的真挚爱情所感染,施展绝技,救出红绡女,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突出了昆仑奴磨勒不畏强暴、敢作敢为的斗争精神,为唐代文坛树立了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长乐公主墓昆仑奴形象壁画的出土,反映了唐时的国际交往是比较普遍的。
图2-2 长乐公主墓《群侍图》
该作品绘制比较细腻,人物造型比早其三年的杨恭仁墓《群侍图》稍为丰满。人物的眉毛用墨色晕染,浓淡相宜,又用朱红点唇,使人物显得清丽端庄,婉嬺柔顺(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