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俑

3.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俑

(1)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

通高68.5厘米。俑头戴黑色贴金进贤冠,身穿红色对襟阔袖长衫,襟、袖沿饰蓝花边,胸前配贴金裲甲,束蓝色腰带,着乳白色裳,足蹬黑色高头如意履,双手拱于胸前,肃然恭立于石质台座上,面容清俊,仪态文雅(图4-29)。

(2)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

通高72.5厘米。俑头戴胄帻,小胡须,双眉紧皱,表情严肃,身着明光铠,虎头护膊,虎皮纹裤,花战裙,足蹬黑色圆头靴。通体均有贴金,双手握拳呈右高左低持械状,仪态威武雄壮(图4-30)。

图4-29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

图4-30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

图4-31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女骑马俑

图4-32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女骑马俑

图4-33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张士贵墓出土的彩绘釉陶贴金文武官俑,体形高大,造型准确,彩绘细腻,通体贴金,华贵大方,工艺之精湛,色彩之绚丽,为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所罕见,是国宝级文物。

(3)彩绘釉陶贴金女骑马俑

长26厘米,通高34厘米。女俑头戴黑色羃䍦,描蛾眉,朱点唇,饰面靥,身着米黄色窄袖衫,外套红色紧身襦,袒胸,系红色长裙,足蹬黑靴,端坐马上,双手呈控缰状。马虔首,披红色鬃,墨描缰络,鞍鞯贴金,饰蔓草花纹,马身有红色斑点(图4-31)。

(4)彩绘釉陶贴金女骑马俑

长26厘米,通高34厘米。女俑头戴黑色阔沿羃䍦,描柳叶眉,朱点唇,身穿窄袖衫,袒胸,系齐胸红长裙,足蹬黑靴,端坐马上,双手呈控缰状。马虔首,披鬃拖尾,墨描缰络,鞍鞯贴金,饰蔓草花纹,马身为淡红色(图4-32)。

(5)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长20厘米,通高26厘米。俑头戴笼冠,内着紧袖衣,外穿阔袖袍,蹬黑尖靴,墨描眉目,左手弯曲呈控缰状,右手持箫呈吹奏状。马为红色,剪鬃拖尾,墨描缰络及鞍鞯(图4-33)。

(6)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长20厘米,高25厘米。俑头戴风帽,身着翻领短袖外衣,足蹬黑尖靴,墨描眉目,头向左倾,左手按胸,右臂肘上弯,两手有小孔,左腿上也有一圆孔,从姿态看,为一击鼓俑。马为红色,剪鬃拖尾,墨描缰络及鞍鞯,局部贴金(图4-34)。

在昭陵众多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反映音乐、舞蹈的乐舞俑,这些俑神态各异,妙趣横生,是大唐乐舞的真实写照。张士贵墓出土的骑马乐俑,有的圆鼓双腮,横眉竖目,似在劲吹,有的挥动双臂,衣带飞舞,似在狂击。这种乐鼓叫骑吹,所奏之乐也叫骑吹或铙歌。李白曾有“铙歌列骑吹,飒踏引公卿”[1]的诗句。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奏凯而归,史书这样记载:“铁骑万匹,前后部鼓吹。”[2]关于骑吹,史书记载很多,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乐舞俑,使今人能够感受到骑吹盛大的场面。

图4-34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图4-35 张士贵墓出土彩绘釉陶男牵马胡俑

图4-36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镇墓兽

唐代宫廷设有专门管理乐舞的机构,宫廷乐舞伎人为数众多,一些官宦贵族的府邸也私养着许多乐舞伎人,贵族家伎不论从规模和演奏场地上都无法与宫廷相比,但也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体系。

昭陵众多陪葬墓中乐舞俑的出土,不仅是唐初乐舞鼎盛的充分说明,更是初唐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四夷臣服的真实写照。

(7)彩绘釉陶男牵马胡俑

高38厘米。俑为胡俑,络腮胡须,头戴黑幞头,身穿翻领窄袖红外衣,一只袖子甩在背后,内穿花边短袖上衣,双腿着红色套裤,足蹬黑头尖鞋,双手作牵马状(图4-35)。昭陵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胡人俑,他们深目高鼻,状貌魁梧,有的着长袍,有的着短装,有的骑马,有的站立,反映出初唐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繁荣景象,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图4-37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贴金镇墓兽

图4-38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双螺髻女立俑

图4-39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扇形高髻女立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