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俑

4.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俑

郑仁泰(601~663),名广,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历经初唐三代皇帝,多立战功,积勋上柱国,爵封同安郡公。龙朔三年(663)卒,陪葬昭陵。

(1)彩绘釉陶贴金镇墓兽(两件)

其一,人面兽身,通高63厘米。蹲坐踏板上,有肩鬣、背鳍,背上插戟,怒眉竖目,昂首挺胸,相貌威严,周身纹饰繁多,并多处贴金,色彩鲜丽,做工精细。

其二,兽面兽身,通高56厘米。蹲踞状,有肩鬣、背鳍,背上插戟。头上有双角,巨口獠牙,面目狰狞,阴森恐怖,周身彩绘纹饰鲜艳,多处贴金(图4-36、4-37)。

这两件镇墓兽,工匠们通过高超的技艺,表现出了其“镇”的威力。作品透出一种威镇邪恶、气吞万物的威慑力量。彩绘及贴金,更增加了其咄咄逼人、凛然不可侵犯的艺术感染力。

(2)彩绘釉陶双螺髻女立俑

通高32厘米。俑头梳双螺髻,阔眉细眼,脸圆润,丰满娇美,身穿袒胸窄袖衫,披蓝色帔巾,垂于胸前,系红、白色裥(浑)色长裙,着黑色高头如意履(图4-38)。

(3)彩绘釉陶扇形高髻女立俑

通高38厘米。梳扇形高髻,穿窄袖衫,帔帛长拖,系红、白裥(浑)色长裙。娥眉凤眼,朱唇,面容俊丽,体态修长,双手拱腹前,似带微笑,神态温文尔雅(图4-39)

图4-40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男装女立俑

(4)彩绘釉陶男装女立俑

通高31厘米。俑头戴黑幞头,阔眉细眼,窄鼻朱唇,脸圆润丰满。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束黑色腰带,着红、白裥(浑)色波斯裤,足蹬淡绿色小尖靴,双手筒于胸前,神态端庄文静,娇美可人,为女着男装形象(图4-40)。

唐时妇女着汉式男装,在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自大唐肇建,至大唐灭亡,贯穿始终。唐时的汉式男装,普遍的是袍服和幞头,上至帝王,下至匹庶,莫不如此。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女俑中,戴幞头、着袍服的为数不少,但大多数戴幞头,着少数民族男袍。这等装饰,多半为踏青游玩,或是跟随男子驰骋射猎时穿戴。上至贵妇,下至村姑,效仿者甚众。

(5)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两件)

两件等大,长24厘米,通高27厘米。

其一,俑头戴红风帽,身穿淡绿色袍,束黑色腰带,足蹬黑尖靴,左手捂嘴,右手扬起,似在长啸(吹口哨)。马虔首张嘴,双目圆睁,剪鬃缚尾,墨描缰络,纹饰鞍鞯。

图4-41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图4-42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图4-43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载物骆驼俑

其二,俑头戴红风帽,身穿淡绿色袍,束黑色腰带,足蹬黑尖靴,右手捂嘴,左手扬起,似在长啸(吹口哨)。马虔首张嘴,双目圆睁,剪鬃缚尾,墨描缰络,纹饰鞍鞯(图4-41、4-42)。

(6)彩绘釉陶载物骆驼俑

长50厘米,通高44厘米。驼为立姿,头向右偏,双目圆睁,驼背上有毡及凹面夹板,驮囊饱满,并有彩绘花纹,挂着水壶和猎获的野兔、山鸡,驼的头顶、颈下、腿部及双峰为堆塑状驼毛(图4-43)。这件载物骆驼俑生动地再现了骆驼在丝路古道上长途跋涉的艰辛。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驼队,正是带着黄土高原的尘埃,踏破河西走廊的寂静,满载友谊,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繁荣。

【注释】

[1]《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四李白《入朝曲》,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5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武德四年七月条,中华书局,2012年,第60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