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前言
放射化学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放射性的发现而诞生的一门学科[1]。环境科学的诞生大约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环境放射化学(environmental radiochemistry)”是放射化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诞生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从关注环境放射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人们对环境放射性(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 年代,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主要国家因研制核武器的需要而开展了大量的核活动,包括大量的地下和大气核试验。这些核活动向环境中释放了数量可观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自然而然地与环境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并伴随环境介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通过呼吸及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构成对人群健康的直接或潜在危害。要了解这种危害是如何发生的,进而评估环境放射性对人群危害的程度,就需要了解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运移方式、转移及转化过程等。因此,环境放射化学学科建立的初衷是保护人群健康。关于环境放射性的公开报道是柴姆贝尔等于1961 年在《核能A 和B:反应堆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的《事故放射性沉降的环境监测》一文[1]。之后,人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环境放射性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国比较有影响的环境放射性监测与评价工作是20 世纪80 年代开展的长江水系放射性水平调查及评价[2]。近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侯小琳研究员等组织开展的“我国环境放射性水平精细图谱建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环境放射性调查与评价工作。环境放射化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黎泽(Lieser KH,1921—2005)于1972 年在《放射化学学报》上发表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在环境研究和技术中的问题》一文[2]。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作为放射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放射化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