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瑞典阿斯坡(ÄsPö)地下实验室

5.5.1 瑞典阿斯坡(ÄsPö)地下实验室

阿斯坡地下实验室位于瑞典东海岸Oskarshamn核电站附近的ÄsPö小岛上,其地下部分建在离地表约500 m 深处;基岩为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是石英、微斜长石和钠长石;其地下水温度为12.8℃,氧浓度为0.1 mg/L,氧化还原电势为112 m V,p H 为7.5,电导率为4.0 mS/cm。在ÄsPö 地下实验室,Vejmelka 等[173]系统地研究了Np、Pu、Am 在裂隙填充物上的吸附以及在花岗岩裂隙中的迁移行为。

(1)开展了批式实验。研究了无氧条件下、液固比为4 m L/g时,Pu、Am 和Np在裂隙填充物上的吸附。地下水与固相接触3周后,用450 nm 的滤膜将上清液与固相分离。将上清液与放射性核素储备液Ⅰ混合,得到放射性核素储备液Ⅱ。储备液Ⅱ中3种放射性核素及其浓度分别为238Pu(5×10-9mol/L)、241Am(1×10-9mol/L)、237Np(1×10-5mol/L)。将放射性核素储备液Ⅱ与预处理得到的固相混合,监测上清液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直到最终基本不变为止。研究发现,放射性储备液Ⅱ中3种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基本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与裂隙填充物接触的上清液中,3种放射性核素的浓度随时间逐渐下降,直到最终达到平衡。

(2)开展了柱实验研究。研究了Np(Ⅴ)和惰性示踪剂氚的迁移行为。用颗粒尺寸小于1 mm 的裂隙填充物装柱,柱长为10 cm,内径为1 cm,孔隙率为22.7%;先用地下水预平衡两周。柱实验在Ar+1%CO2的气氛中进行,p H 为7.0,氧化还原电位为200~300 m V。结果表明,Np的迁移速率比氚的略小,滞留因子约为氚的2倍;与水相比,Np的流出仅推迟了约一个孔隙体积,Np的回收率高达95%。

(3)开展了裂隙迁移实验研究。将连续的断裂岩芯封装在不锈钢套管中,外围填充环氧树脂,上下底用丙烯酸玻璃封闭,玻璃上留有小孔以使液体可以顺利流过,裂隙的孔隙体积约为0.7 m L。用该装置研究了244Pu、237Np 和243Am 的迁移行为;流速设为0.05 m L/min,流出液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由α能谱仪和ICP-MS测量。研究结果表明,Np的迁移比氚的慢,流出液体积为3~4 m L时,Np的穿透曲线达到了峰值,而氚只需要0.7 m L;237Np的回收率约为10%,243Am 和244Pu的回收率均不足1%;尽管保留时间较短,3种放射性核素特别是243Am 和244Pu仅有少部分穿透裂隙。当流速降低至3~5 m L/d时,流出液体积为11 m L时237Np的穿透曲线仍没有达到峰值,说明低流速显著减缓了237Np在裂隙中的迁移。

(4)开展了Am、Np和Pu的溶解性研究。使用EQ3/6计算了不同p H 时Am、Np和Pu的溶解度。Am(Ⅲ)在ÄsPö地下水中的溶解度在10-10mol/L量级。p H<7时,Am(Ⅲ)的溶解度主要由Na Am(CO32的溶解度控制。在p H=7~9时,溶解度由固体Na Am(CO32控制[Am(Ⅲ)与OH-的配位被考虑在内]。p H>9时,溶解度控制相为Am(OH)3

Np的溶解度与其氧化态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考虑Np(Ⅴ)和Np(Ⅳ)两种氧化态。Np(Ⅴ)在ÄsPö地下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并且与p H 紧密相关。Np(Ⅴ)的溶解度为10-6~10-2mol/L,在计算中忽略了Np(Ⅴ)与OH-的配位。Np(Ⅳ)的溶解度在10-8mol/L(p H 6~12)的量级。

Pu(Ⅳ)在ÄsPö地下水中被认为是稳定的。Pu溶解度的计算只考虑了Pu(Ⅳ)一种氧化态,在ÄsPö地下水中,Pu(Ⅳ)的溶解度为10-10~10-8mol/L。p H <9时,Pu(Ⅳ)的溶解度由Pu(Ⅳ)的羟基-碳酸盐物种控制。p H >9 时,Pu(Ⅳ)的水解逐渐起主导作用。

Widestrand等[174]在ÄsPö地下实验室的单个裂隙中进行了5 m 尺度的示踪运移实验,获得了荧光素钠、HTO、22Na+42K+47Ca2+58Co2+82Br-85Sr2+86Rb+99mTc(没有穿透)、131I-131,133Ba2+134,137Cs+的迁移曲线。现场实验持续了1.5年,单次实验时间达10 000 h。在不受干扰的化学条件下,示踪剂的浓度从注入取样跨越了7个数量级。原位实验得到的相对滞留顺序为Na<Ca≈Sr<K<Ba≈Rb<Co≈Cs,这与在实验室用碎石材料得到的吸附系数的顺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