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环境样品的预处理和消解
环境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主要在于缩小样品体积、减少样品质量,并去除样品基质中的一些有机/无机干扰组分,使待测放射性核素转入溶液体系中,以便于后续的放射化学分离与纯化操作。在环境样品预处理过程中,应避免待测放射性核素(特别是易挥发的放射性核素及难溶放射性核素)的损失,并尽可能地去除样品中的干扰组分和杂质。
液体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和酸化;固体样品(如土壤、沉积物、气溶胶和生物样品)的预处理过程比较繁杂,样品经风干或烘干(生物样品须预先灰化)、研磨过筛后再进行溶样。消解与溶样的方法可分为酸解法(或酸浸取法)、碱熔法和微波消解法等。当采用酸解法处理样品时,可根据样品基质及待测元素的化学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酸,其中HNO3和HCl在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核素分析中最常用;若样品中含有硅酸盐、难溶氧化物和矿物时可添加HF。土壤和沉积物等难溶固体样品还可以采用熔融法处理,即使用硼酸盐、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熔盐试剂消解固体样品。
1.水样的预处理
环境水样在贮存期间有可能会发生某些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从而导致待测放射性核素吸附至容器壁、沉淀或挥发而引起损失。对此,可采用酸化、冷冻和添加适量的载体或稳定剂等方法以减少或避免可能的损失。
为了控制放射性核素在容器材料表面上的吸附,通常采用合适的塑料容器(如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盛放水样。当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与泥沙时,可通过自然澄清、过滤或离心进行去除,然后取清液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应对过滤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分析。
2.土壤和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和沉积物样品采集后,须经风干、研磨、过筛及低温烘干处理,并记录样品处理前后的质量变化,以计算样品的含水率。过筛、烘干后的样品多采用酸浸取法、微波消解或熔融法进一步处理,以提取其中的待测放射性核素。常用的浸取液包括无机酸和王水、HNO3-H2O2、HNO3-HF等混酸。酸解样品的主要优点是溶样后含盐量较低,便于后续的分离及提纯。当固体样品中含有某些难溶于酸的放射性核素成分(如锕系核素)时,采用熔融法可以将样品充分消解,以避免待测放射性核素在溶样过程中的损失。
3.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生物样品常常采用干、湿灰化法消解处理。干灰化法处理样品时,首先在低于着火临界温度下将样品碳化至无烟,然后在200~300℃下灰化数小时,再在450℃下灰化至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灰样为止。植物样品的灰化温度通常为400~450℃,骨骼样品则需要更高的灰化温度(600~700℃)。如样品经一定时间后仍存在黑色碳粒,可添加适量HNO3、NH4NO3或H2O2浸润后再进行灰化,可明显节省灰化时间。
干灰化法通常无须添加试剂,不会增加试剂空白和引入新的干扰物,较适用于易于热解、对仪器设备腐蚀性小、数量较多的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经干灰化处理后,样品的体积或质量往往可减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但灰化过程中易挥发组分的损失较大。另外,对一些难以热解的样品(如粮食等)耗时过长。
湿灰化法又称湿法消解,其氧化速度快,不需要专门的设备,操作简便,核素损失较少,但使用酸量较多,腐蚀严重,难以处理大量样品。常用的氧化剂有硝酸、高氯酸、硫酸、王水、混合酸、双氧水与酸的混合液等。
4.熔融法消解固体样品
熔融法利用高温下固体与熔剂发生多相反应,将难溶样品转变为可溶于酸或水的物质以达到消解固体样品的目的。该方法主要用于难溶固体样品的消解,如土壤、沉积物、硅酸盐、淤泥及金属氧化物等。常用的熔盐试剂包括(偏)硼酸盐、氢氧化物、过氧化物、(焦)硫酸盐、碳酸盐及氟化物等。实际应用中应针对不同样品基质,仔细选择相应的熔盐试剂,以达到最佳的样品消解效果。熔融法的主要优点如下:①能够完全消解固体样品,确保样品中难溶的待测核素与示踪剂之间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②溶样快速、高效。其主要缺点如下:①常常需要加入大量熔盐试剂,样品溶解后盐浓度很高;②在测定低活度环境样品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如U、Th)时,要注意所用熔盐试剂自身含有的天然放射性本底污染;③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