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钚真胶体稳定性
目前,人们对钚(Ⅳ)真胶体[即Pu(Ⅳ)聚合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尚无统一的认识。Zhao观察到Pu(Ⅳ)聚合物的溶解现象[46],Thiyagarajan也观察到新鲜制备的Pu(Ⅳ)聚合物的解聚过程[118],但Kulyako却指出聚合物能稳定存在[119]。更为矛盾的结果是关于聚合物的尺度,Abdel-Fattah[62]和Ekberg[54]基于DLS或XRD 测试结果指出了聚合尺度的收缩现象,然而Triay[53]、Delegard[120]、Rothe[121]等基于以上或超滤结果观察到相反的尺度变化趋势。Pu(Ⅳ)聚合物的稳定性是影响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准确评估钚的环境污染风险,开展Pu(Ⅳ)聚合物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由尺度和价态变化导致的溶解行为)是必要的,详细实验过程可见较早的报道[8]。以下表征结果(花岗岩介质表面的电荷特性、水溶性钚在滤材上的吸附)在第6.3.7~6.3.9节钚真胶体有关的研究中介绍。
1.花岗岩介质表面的电荷特性
当p H 从1.8增大到11.2时,花岗岩胶态颗粒的Zeta电位由正变为负(Nano ZS,Malvern),等电点p HIEP=2.75(图6-32)。因此环境相关p H 8.0的溶液中,花岗岩表面带净的负电荷。
2.水溶性钚在滤材上的吸附

图6-32 花岗岩胶态颗粒(1 nm~1 μm)的Ze ta 电位[8]
为准确获得钚溶液中Pu(Ⅳ)聚合物的相对含量,需要明确过滤过程中滤材对水溶性钚的吸附量。将Pu(Ⅳ)聚合物溶液进行一次和二次过滤,其10 k D 和450 nm 滤液中水溶性钚的浓度如表6-3所示。前后两次钚浓度的差即为滤材吸附的水溶性钚,含器皿的吸附贡献。表6-3指出,10 k D和450 nm 滤材吸附水溶性钚的百分数分别为5.06%±1.64%和4.75%±1.50%,实验数据处理时将考虑并扣除这部分的影响。
表6-3 水溶性钚在10kD和450nm滤材上的吸附百分数[8]

3.有氧环境中Pu(Ⅳ)聚合物的稳定性

图6-33 常温自然老化过程中Pu(Ⅳ)聚合物部分溶解后聚合态Pu(Ⅳ)的百分数[8]
(a)P>450nm/P>1.5nm比值反映聚合物的尺度变化;(b)钚的价态分布动力学过程
痕量Pu(Ⅳ)聚合物常温老化135 天后,聚合态Pu(Ⅳ)的百分数由31.8%降低到21.0%,表明聚合物发生了缓慢的溶解(图6-33),P>1.5nm指溶液中尺度大于1.5 nm 的聚合态Pu(Ⅳ)占总钚的百分数(大于1.5 nm 的聚合物即全部聚合物,10 k D≈1.5 nm 孔径),P>450nm指尺度大于450 nm 的聚合态Pu(Ⅳ)占总钚的百分数。两者比值P>450nm/P>1.5nm与时间的关系可反映聚合物尺度的变化,图6-33指出P>450nm/P>1.5nm与老化时间近似为线性负相关,表明聚合物的尺度持续减小。老化后,钚溶液中Pu(Ⅴ)百分数略微增大,总体而言,Pu(Ⅳ)和Pu(Ⅴ)的相对含量表现为动态变化的特性,Pu(Ⅵ)降低到约0.7%。
95℃水浴老化时Pu(Ⅳ)聚合物的变化与常温老化相似,P>450nm/P>1.5nm比值减小(聚合物尺度收缩),Pu(Ⅳ)缓慢氧化为Pu(Ⅴ)(图6-34)。两种老化条件下,Pu(Ⅳ)聚合物的溶解度[10 k D 滤液中Pu(Ⅳ)aq浓度]分别为lg[Pu(Ⅳ)aq]total= -10.2±0.3(常温)和lg[Pu(Ⅳ)aq]total=-10.4±0.2(95℃),与溶度积
= -10.4±0.5接近。

图6-34 95 ℃水浴老化过程中Pu(Ⅳ)聚合物部分溶解后聚合态Pu(Ⅳ)的百分数[8]
(a)P>450nm/P>1.5nm比值反映聚合物的尺度变化;(b)钚的价态分布动力学过程
4.无氧环境中Pu(Ⅳ)聚合物的稳定性
地下水中腐殖酸浓度大多为0.2~40 mg/L[41],它的存在可能影响到Pu(Ⅳ)聚合物的稳定性。一方面,腐殖酸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使其具有本征还原特性,如可直接还原FeCit和I2等。在没有可产生电子的微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腐殖酸是否具备还原性溶解Pu(Ⅳ)聚合物的能力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腐殖酸在金属氧化物和矿物质材料表面有强的吸附能力,从而有可能限制Pu(Ⅳ)聚合物的溶解,降低其溶解度。鉴于腐殖酸的双重属性,谢金川等开展了无氧环境中腐殖酸对Pu(Ⅳ)聚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详细实验过程可参见有关报道[10]。表6-4本实验使用的腐殖酸的基本化学组成。10 k D 滤液中钚为水溶态,水溶态钚的价态分析方法仍采用TTA 溶剂萃取法[10]。该流程与图6-5所示的流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先使用2.0 mol/L HNO3-0.2 mol/L KBr O3将钚(Ⅲ)aq氧化为钚(Ⅳ)aq后再萃取。
表6-4 Pahokee peat 标准腐殖酸的总C,芳香族C,羧基、酚基,本征还原能力(NRC),总Fe[10]

aIHSS www.ihss.gatech.edu.b[122]Peretyazhko and Sposito,2006.
图6-35指出,当有EDTA 出现时钚(Ⅳ)聚合物快速溶解,72 h时水溶性钚达到95.6%,而后溶解速率变慢,144 h 时水溶性钚达到96.4%。如果考虑滤材和器壁的5.06%±1.64%的吸附,钚(Ⅳ)聚合物几乎全部溶解。当腐殖酸出现时,钚(Ⅵ)聚合物没有溶解,水溶性钚的浓度反而从起始的2.8×10-11mol/L 减小到5.4×10-12mol/L,表明腐殖酸增强了聚合物的稳定性。当EDTA 和腐殖酸同时存在时,钚(Ⅳ)聚合物发生部分溶解,水溶性钚浓度介于[Pu(Ⅳ)聚合物+EDTA]系统和[Pu(Ⅳ)聚合物+HA]系统之间,这表明腐殖酸抑制了EDTA-Pu(Ⅳ)聚合物的配位溶解过程。腐殖酸容易在矿物质表面形成吸附层,限制了EDTA 与聚合物的接触,聚合物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被EDTA 溶解。

图6-35 (a) 腐殖酸(25.0 m g/L)和EDTA(5.0×10-4m o l/L)存在时钚(Ⅳ)聚合物的溶解动力学;(b) 水溶态和聚合态钚(Ⅳ)的百分数[10]
实验条件为:厌氧溶液,p H 7.2,起始钚浓度为10-9mol/L左右(假设聚合物全溶)
为解释钚(Ⅳ)聚合物的溶解现象,谢金川等根据热力学数据构建了聚合物的溶解方程。表6-5是Pu(Ⅲ)和Pu(Ⅳ)价态的稳定常数及溶度积,依此推导出聚合物溶解度[Pu(Ⅳ)aq]total的 表 达 式[式(6-36)]。[Pu(Ⅳ)aq]total为[Pu4+]、[Pu(OH)4(aq)]、
、[Pu(OH)3+]的平衡浓度之和。

表6-5 钚(Ⅲ)和钚(Ⅳ)价态的稳定常数lg
和溶度积lg

a此溶度积基于Pu(OH)3(cr)+3H+
Pu3++3H2O 反应的lg
=15.8±1.5计算得到。

图6-36 25 ℃时钚(Ⅳ)聚合物的溶解度[10]
实线为离子强度I(Na+)=0时,用式(6-36)计算得到的聚合物的溶解度
表6-5 中的数据均为离子强度为零时的溶度积和稳定常数值(经SIT 校正)[51]。本实验主要离子为浓度为0.003 5 mol/L的Na+,因离子强度小,使用时各常数未经SIT校正,[Pu(Ⅳ)aq]total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如图6-36所示。
图6-36指出,聚合物的理论溶解度为lg[Pu(Ⅳ)aq]total= -10.4,远远小于EDTA 出现时水溶态钚(Ⅳ)的实验值lg[Pu(Ⅳ)aq]exp= -8.6,表明经Pu4+__EDTA 配位后聚合物几乎全部溶解。当腐殖酸出现时,溶解度lg[Pu(Ⅳ)aq]exp= -11.4,比lg[Pu(Ⅳ)aq]total= -10.4低一个量级,这表明腐殖酸限制了聚合物的溶解,增强了聚合物的稳定性。当EDTA 和腐殖酸同时出现时,-11.4<lg[Pu(Ⅳ)aq]exp=-10.1<-10.4,即强配体EDTA 溶解聚合物的过程受到腐殖酸的抑制。
钚(Ⅲ)aq在[Pu(Ⅳ)聚合物+HA]和[Pu(Ⅳ)聚合物+HA+EDTA]体系中的浓度分别为1.2 pmol/L和43.0 pmol/L(图6-37)。考虑ICP-MS的检测下限为1~3 pmol/L及测量不确定度,可以判定腐殖酸没有还原聚合态钚(Ⅳ)的能力,但对水溶态钚(Ⅳ)aq有微弱的还原能力。结合25 mg/L腐殖酸浓度和0.12 mmolc/g NRC,水溶态钚(Ⅳ)aq应该全部还原为钚(Ⅲ)aq。例如,0.57 mg/L的腐殖酸能提供6.8×10-8mol/L 的电子,这些电子足以还原水溶态钚(Ⅳ)aq(起始钚浓度约为10-9mol/L)。然而,[Pu(Ⅳ)聚合物+HA+EDTA]体系中仍有水溶态钚(Ⅳ)aq,甚至存在钚(Ⅴ+Ⅵ)aq,这可能是由于腐殖酸中含有的杂质Fe(Ⅲ)和溶剂萃取价态分析流程(1.0 mol/L 硝酸或盐酸体系)导致水溶性钚发生部分氧化。

图6-37 三种体系中,水溶态的Pu(Ⅲ)aq、 Pu(Ⅳ)aq、 Pu(Ⅴ+Ⅵ)aq的浓度(a)和它们的相对含量(b)。水溶态钚即为10 kD 滤液中的钚。[Pu(Ⅳ)聚合物+HA]体系中,Pu(Ⅲ)aq、 Pu(Ⅳ)aq、 Pu(Ⅴ+Ⅵ)aq的浓度均低于ICP-MS 检测限,不确定度较大,图中未提供[10]
腐殖酸增强了钚(Ⅳ)聚合物的稳定性,图6-38所示为EDTA 存在时腐殖酸还原水溶态钚(Ⅳ)aq的过程。腐殖酸在钚(Ⅳ)聚合物表面的吸附涉及静电作用、配体交换(即表面配位)两种作用机制。①静电作用。Abdel-Fattah测量了钚(Ⅳ)聚合物的等电点p HIEP=8.6[62],因此p H=7.2的溶液中聚合物表面带净的正电荷。腐殖酸通常有很低的Zeta电位,Yang测量的结果为ξ<-40 m V(p H 7.2)[123]。由此,腐殖酸与聚合物间的作用方式为静电吸引,有利于腐殖酸吸附层的形成。②配体交换。式(6-37)至式(6-39)给出了钚(Ⅳ)聚合物表面的羟基与腐殖酸表面的羧基(HA-COO-)的交换过程[124]。当腐殖酸去质子化的羧基[HA-C(O)O-]与聚合物质子化的羟基(≡S—OH2+)配位时,钚(Ⅳ)形成外层表面配合物≡S-OH2+O-C(O)-HA,COO-与OH2+交换后钚(Ⅳ)形成内层配合物≡S-OC(O)-HA。配体交换机制能部分解释腐殖酸吸附层的热力学形成过程。因此腐殖酸吸附层的生成抑制了聚合物的溶解、还原,从而增强了聚合物的稳定性。位值
是EDTA-Pu4+配位的主要种态,热力学计算方法见第6.3.9 节的相关介绍。钚(Ⅳ)聚合物配位溶解后电位值显著增大,这解释了聚合态钚(Ⅳ)不能被腐殖酸还原而水溶态钚(Ⅳ)能被还原的原因。


图6-38 腐殖酸吸附层限制了钚(Ⅳ)聚合物的溶解,EDTA 使部分聚合物溶解,生成的水溶态钚(Ⅳ)aq被腐殖酸还原[10]
钚(Ⅳ)聚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PuO2(am)/Pu3+]= -182.7 m V(vs.SHE)(10-10mol/L Pu3+,p H 7.2),而聚合物被EDTA 溶解后的水溶态钚(Ⅳ)的中点电
总之,地下水中的腐殖酸使钚(Ⅳ)聚合物变得更为稳定,不能溶解和还原聚合态钚(Ⅳ),除非出现人工强配体EDTA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