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钚假胶体稳定性
当水环境的p H 和离子强度等发生变化时,天然胶体的双电层厚度和胶体尺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不利于胶体稳定的聚集和沉降行为,吸附在胶体表面的钚可能发生脱附。因此,天然胶体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吸附在胶体表面的钚的稳定性,即关系到钚假胶体的稳定性。
1.离子浓度对聚沉动力学的影响

图6-12 钚假胶体悬浮体系中悬浮状态的土壤胶体浓度c 与Na+浓度(a)、Ca2+浓度(c)、pH(e)的关系,图(b)、(d)、(f)是式(6-11)的拟合结果[1]
图6-12(a)和(c)分别是Na+和Ca2+的离子浓度不同时,钚假胶体悬浮体系中土壤胶体的聚沉曲线。随Na+和Ca2+的离子浓度的增大,土壤胶体可表现出几个阶段的动力学聚沉特征。①当Ca2+的离子浓度为6.14×10-4mol/L 时,为一段聚沉过程,聚沉过程呈直线,21 h后土壤胶体质量浓度降低了29%。②当Ca2+的离子浓度为7.08×10-4mol/L和8.18×10-4mol/L,Na+的离子浓度为5.04×10-2mol/L 和7.00×10-2mol/L时,为两段聚沉过程:早期阶段c-t 呈直线关系,土壤胶体浓度c 降低约10%;随后发生快速沉降,胶体浓度急剧降低。③当Na+和Ca2+的离子浓度继续增大时,则为三段聚沉过程:在第三段的沉降后期,土壤胶体浓度降低超过70%,但变化平缓,这表明土壤胶体的碰撞-聚沉过程基本结束。当存在两段或三段聚沉时,体系内的土壤胶体不稳定。
土壤胶体中层状硅酸盐及氧化物的同晶置换、晶体边缘的断键、表面羟基的离解,使土壤胶体表面带负电荷[86],图6-13为测量的胶体表面的Zeta 电位。胶体悬浊液中加入微量的钚(10-9mol/L)不会改变胶体表面的带电性质。但一定量强电解质Ca2+和Na+的引入则会使土壤胶体的Debye参数κ 增大,双电层厚度1/κ 减少。由于双电层被压缩,斥力随之减少,胶体间一经碰撞即可发生凝聚。随着胶团(凝聚体)体积的增大,沉降速度也比初始阶段明显加快。电解质的价态越高和浓度越大,碰撞产生凝聚的效率就越高,体系碰撞-凝聚需要的时间越短。Logistic函数可用于描述悬浊体系中土壤胶体从凝聚到沉降的过程,见式(6-11)。式中,特征时间Tc(h)和聚沉指数n 用于定量描述胶体的动力学聚沉行为,两参数的拟合采用最小二乘法。Tc反映胶体双电层受破坏的程度,与离子强度相关。Tc大,表明双电层受破坏的程度小,发生凝聚的胶体则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沉降。参数n 与电解质类型相关。c 是t 时刻呈悬浮状态的土壤胶体的质量浓度,mg/L;cf为t 无穷大时胶体的浓度,mg/L,且
=0。

图6-13 土壤胶体(<1 μm)的Ze ta 电位[4]
![]()
图6-12(b)和(d)指出,电解质的价态和浓度越小,Tc越大,胶体间碰撞-凝聚需要的时间越长,体系相对稳定。式(6-11)能较好地反映较高浓度Na+和Ca2+对胶体聚沉的影响,聚沉指数n 分别为2.74±0.21和3.64±0.41,拟合优度大于0.99。Ca2+浓度为6.14×10-4mol/L时,由于双电层的破坏程度很小,胶体浓度的降低基本由胶体单体重力沉降引起,沉降过程为直线。
谢金川等将土壤胶体浓度降低80%时对应的离子强度定义为胶体的临界聚沉值(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CCC),用内插法取得CCC(Na+)=0.081 mol/L,CCC(Ca2+)=9.8×10-4mol/L,CCC(Na+)/CCC(Ca2+)=82.6,大于DLVO 理论值(2/1)6=64。
2.p H 对聚沉动力学影响
图6-12(e)和(f)分别是p H 对土壤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和Tc/n 拟合参数的结果。不同p H 对胶体的稳定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p H=8.53时,胶体基本稳定,聚沉过程呈直线;当p H<5时,很短的时间内碰撞-凝聚即可完成(Tc小),可直接观察到试管中大尺度胶团的快速沉降。结合高离子浓度时胶体稳定性的情况,可推测出低p H 时胶体稳定性被破坏的本质也是胶体间斥力能垒消失,出现第一引力势能最小值[91]所致。式(6-11)也能较好地反映胶体在低p H 时的聚沉过程,拟合优度大于99%,聚沉指数n为3.41±0.23,与n(Na+)和n(Ca2+)相当,表明在低p H 和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土壤胶体遵循大致可分为三阶段的聚沉过程。总之,在低离子浓度[<CCC(Na+),<CCC(Ca2+)]和高p H(>7)时,土壤胶体动力学聚沉速度慢,钚假胶体相对稳定;反之,则快速聚沉,钚假胶体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