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Np和Am的扩散

5.3 Np和Am的扩散

扩散通常指溶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移的过程。要预测和描述次锕系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除了要采集吸附实验数据、构建吸附模型外,还必须通过扩散实验研究,获得次锕系元素的扩散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扩散模型参数。扩散研究的实验方法有:通透扩散法(through-diffusion)[103,104]、内扩散法(in-diffusion)、外扩散法(outdiffusion),等等。通透扩散法适用于弱吸附性的放射性核素,对于强吸附性放射性核素而言内扩散法更加方便。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背景下,放射性核素在缓冲材料(压实膨润土)中的扩散行为得到了普遍关注,Shackelford和Moore[105]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此外,针对具体的处置库,人们开展了关键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类型围岩中的扩散研究。目前人们对放射性核素在黏土岩中的扩散行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结晶岩中的扩散研究开展得较少。结晶岩组成矿物之间的孔隙以及孔隙分布往往十分复杂,给开展相关扩散研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困难[106]

关于Np、Am、Cm 的扩散研究较少。Albinsson等[107,108]采用实验室和现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p、Am 等在不同介质中的扩散行为,获得了Da等参数。Ahn等[109]241Am 和237Np在高放废物库人工屏障中的扩散行为进行了数学分析,得到了相关的参数。Sawaguchi等[110]研究了Np、Am 等在压实砂-膨润土混合物中的扩散行为,并获得了相关扩散系数。Pope和Powell[111]研究了在处置库条件下Np(Ⅴ)的扩散行为。Wang等[112,113]采用毛细管内扩散法研究了Eu(Ⅲ)在压实MX-80膨润土中的扩散行为,探讨了浓度、p H、膨润土的干压实密度、胡敏酸(HA)、富里酸(FA)等对扩散行为的影响,获得了表观扩散系数Da和有效扩散系数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