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引言
在铀-钚核燃料循环中,反应堆乏燃料所含Np、Am、Cm 的量与U 和Pu的相比较少,因此Np、Am、Cm 被称为次锕系元素(minor actinides,MA)。尽管MA 的量较少,但无论是对乏燃料后处理而言,还是对于高活度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处置来讲,它们都至关重要。MA 的重要性与其长半衰期、高毒性以及其他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在已知的镎同位素中,237Np(t1/2=2.144×106a)是寿命最长的。在核反应堆中有两个反应(5-1和5-2)会产生237U,237U 的半衰期为6.75天,237U 衰变生成237Np,这是反应堆乏燃料中237Np的主要来源。

237Np属于极毒放射性核素,是生产238Pu的原料。作为同位素热源,238Pu是制造同位素电池的重要原料,这种电池是深空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
237Np也是241Am 的α衰变产物。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关闭大约10 000 年之后,237Np将成为放射性毒性的主要贡献者。在约75 000年之后,237Np在高放废物的放射性总剂量中,占比将高达67%。
237Np的半衰期非常长,但与地球的年龄(4.5×109a)相比又显得太短,因此地球上不存在原生的237Np。在一些铀矿中存在的痕量的237Np,主要是由中子与铀同位素反应产生的。
在生物圈中,237Np主要来源于大气核试验。根据估算,约有2 500 kg的237Np沉降在地球表面上,与钚的量相当(约4 200 kg的239Pu和400 kg的240Pu)。全球大气沉降的237Np/239,240Pu的活度比在(1~10)×10-3的量级。如果取平均值5×10-3,则海水中239,240Pu 的比活度约为1.3×10-2m Bq/L,237Np 的比活度约为6.5×10-5m Bq/L。
在锕系元素中,Np化学性质的丰富程度仅次于Pu。Np有从+3到+7的多个氧化态。在水溶液中,虽然Np最稳定的氧化态是以镎酰
形式存在的Np(Ⅴ),但是也存在从Np(Ⅲ)到Np(Ⅵ)的各种氧化态。Np不同氧化态之间的标准电极电势相差较小,意味着不同价态Np的物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系中。不同价态的Np离子均可发生水解。Np的环境放射化学行为与其氧化态密切相关,Np在环境中常见的氧化态是Np(Ⅳ)和Np(Ⅴ)。其中,Np(Ⅴ)因其吸附性和水解沉淀倾向都相对较弱,具有较明显的环境迁移性。
241Am(t1/2=433 a)和243Am(t1/2=7 380 a)是乏燃料中Am 最重要的同位素。241Am主要来自以下反应链:
![]()
243Am 主要来自镅的多中子俘获过程。一座典型的商用动力堆每年产生千克量级的241Am 和243Am。因此,在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中,存在较大量的Am。
与U、Np和Pu相比,Am 和Cm 在环境中的氧化态较单一。Am 和Cm 的特征价态是+3价。+3价锕系离子(An3+)与+3价镧系离子(Ln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高放废液的进一步分离处理中,Ln3+/An3+分离是个难题。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正是由于Ln3+与An3+的化学相似性,经常用Eu3+作为Am3+和Cm3+的化学类似物开展吸附、扩散和迁移研究。这样做可以避免操作超铀元素所需要的特殊防护措施。使用Eu3+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利用其荧光性质,便于推测吸附、扩散和迁移过程中的化学机理。因此,本章也包括了关于Eu3+在吸附、扩散和迁移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