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环境放射化学的特点

1.2.1 环境放射化学的特点

环境放射化学的研究内容是广泛的。鉴于环境体系的复杂性,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也是复杂的,是随环境介质及介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同一个放射性核素,如硒-79,当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氧化性(Eh>400 m V)且是弱酸性时,硒-79可能主要以的形式存在,在此条件下,硒-79的吸附、扩散、迁移、富集等性质及其变化可能需要用的性质对其进行解释和讨论。若体系的氧化性更强(Eh>800 m V),硒-79可能主要以的形式存在,此时硒-79的环境行为的变化规律可能需要用的性质进行解释。因此,了解放射性核素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存在形式是理解其环境行为的关键。由于环境条件变化的多样性,很难用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吸附、扩散和迁移数据去解释该放射性核素在另外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吸附、扩散和迁移现象。这不仅要求我们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还需要根据已有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编写相应的程序,以便能够理解或解释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

理解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的目的,主要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减弱或减轻在核能发展及核技术应用中放射性核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相关人群受到不必要的辐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开展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研究,也需要对放射性核素从环境到人体的整个过程中存在形式的变化情况,也就是对放射性核素种态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若想了解以气态或气溶胶形式进入大气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行为规律,就需要结合大气的运动和输运规律来了解放射性核素的行为。若想了解进入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行为规律,则需要了解水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如酸碱度、矿物质含量、温度变化、胶体含量等。因此,环境放射化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包括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放射生态学、水化学、大气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

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公认的有关环境放射化学的明确定义。基于环境放射化学的相关研究内容,我们对环境放射化学做出如下定义:环境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核素(物质)在大气、土壤、岩石、水体、动/植物等环境介质中的吸附、扩散、迁移、转化、富集、载带行为以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结构变化、种态变化等行为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放射化学与环境化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放射化学主要围绕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放射性废物治理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和模型研究,旨在为保障核能发展及核技术应用中的环境安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