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本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满意度既取决于所获得的客观结果,也取决于主观结果。但是,人们因拥有的信息太少而不能充分评估自己的表现,如何确定某一特定结果是好是坏,对其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人们唯一能够判断所发生事情好坏的方法,就是将他们的结果与基准、规范和标准进行比较。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具有社会性质(在人际比较系统中),也可以不具有社会性质(在个人内部比较系统中),并且会在多个层次上进行比较。所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自下而上型比较(即获得的结果低于比较标准)通常比自上而下型比较(即获得的结果高于比较标准)的满意程度要低。

 

个人内部比较

综上所述,谈判者使用的某些比较在本质上是个人内部比较。在个人内部比较中,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将其当下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进行比较;第二种是将其已获得的结果与谈判前制定的期望进行比较;第三种是将其已经拥有的事物与本来可以得到却未得到的事物进行比较。

在第一种比较中,谈判者将在当前谈判中获得的结果,与他们以前在类似谈判中获得的结果或将来可能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我现在拥有的比过去拥有的更好吗?我目前的职位比以前的职位更有利吗?例如,假设您想换工作。当您必须评估未来的雇主在谈判中提出的薪资提议时,很有可能会与您目前职业情况下的薪资进行比较。

谈判结束时的满意度也受谈判初始时制定的期望的影响。满意度既取决于实际结果,又取决于实际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值。获得的结果超出期望越多,则满意度就越高。相反,当获得的结果低于预期时,谈判者会感到不满。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在谈判中,谈判者通常可以比较两个重要的基准。一方面,保留点是指谈判者不希望超出的限度。另一方面,期望点是指谈判者追求的目标,或者换句话说,是其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业绩评估谈判结束后,保留点和期望点都可能被当作比较的基准或标准。

如何解释专注目标的人和关注自己极限的人,对相同结果所产生的满意度差异?请记住,自上而下的比较通常比自下而上的比较更令人满意。

第三种个人内部比较是我所得到的和我本来可以得到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这被称为反事实思维过程。反事实思维可以是自下而上的,也可以是自上而下的,该思维的走向会影响感受到的满足感。

有相关研究对奥运会运动员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尤其是将铜牌获得者与银牌获得者的满意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预期相反,铜牌获得者比银牌获得者的满意度更高。对于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解释是,由这两种类型的运动员激发的反事实思维(可能发生的事情)指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对于银牌得主来说,反事实思维是他们可能获得却未获得的金牌(自下而上的比较);对于铜牌得主来说,反事实思维是根本没有获得奖牌(自上而下的比较)。

激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之一是一系列意外、异常或非典型事件的发生。直接接受第一次报价,比经过长期谈判却得到较差结果的满意度还低。直接接受报价对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可以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大量自下而上的反事实思维来解释。简而言之,人们认为,如果谈判对象直接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他们肯定本来可以获得更加有利的结果。直接接受报价表明:他们要么高估了物品的基本价格,要么该物品有不明显的缺陷。

 

人际比较

人们不仅会与自己比较,还会经常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第一个强调人际比较重要性的是莱昂·费斯汀格(1954年)的社会比较理论。其坚持的想法是,当个人面临模棱两可或主观的情况时,他们会利用周围的人来进行自我评估。在谈判中,比较的第一个目标是对方。

有研究者研究了谈判内部比较对感知满意度的影响。无论背景如何(专业或私人),也无论与对方的关系如何(积极、消极或中立),人们总是特别注意与谈判伙伴之间的收益分配进行比较。实际上,这种比较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他们评估自己收益的绝对价值。他们将结果的社会效用与客观效用进行对比。社会效用取决于谈判者与对手的收益之间的差异,而客观效用仅取决于个人收益的绝对价值。该研究的数据表明,虽然不均等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人面临的问题较少,但是大多数个人表现出倾向于平等分配收益(和成本)。

然而,社会效用的重要性并不是对所有个人都一样。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所讲到的,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取向各不相同。虽然一些人的动机仅仅是最大化其个人收益,但其他人则倾向于最大化累积结果(谈判双方都有的良好业绩)。

除了对动机的影响外,社会价值取向也影响谈判者的满意程度。在业绩相当的情况下,利己主义者往往比利他主义者的满意度低。研究者对这些结果提出了两种解释。一是在谈判前制定的期望方面,利他主义者的期望要低于利己主义者。较低的期望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二是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收益上的利己主义者相反,利他主义者在谈判中有两个满意度来源——对个人结果的满意度和对对方结果的满意度。这种双重来源增加了利他主义者对谈判表示满意的可能性。还有另一种类型的比较,即谈判者在谈判系统之外进行的比较。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外部比较,并且与内部比较形成对比。

如果您在经销商处以15,000欧元的价格买了一辆新车后,得知您的邻居仅支付了13,500欧元,或者相反,他不得不对一辆完全相同的车支付超过16,000欧元,那么您的满意度会如何?

有研究者指出,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谈判者的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外部自上而下的比较往往会增加满意度(与邻居相比,我在谈判中获得了盈余),但在内部进行同样自上而下的比较(与对方谈判者相比)却不利于其满意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收益上,会使谈判者看到所有错过的机会。即使比较是自上而下的(对手得到的比我们少),我们也不禁会认为我们本来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而这就是降低我们满意度的原因。

谈判者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内部比较(个人内部比较和人际比较)而不是外部比较?换句话说,人们如何选择基准来比较业绩评估并决定其满意度?

有一项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该研究重点分析了两个特定的基准:保留点和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是有关在类似交易中出售的商品或物品的价格信息,属于公共领域,并且可以作为业绩评估的基准。

上述研究认为,背景决定谈判者是否优先关注保留点或市场信息。当背景隐含地展现许多买方和/或大量商品的存在时,谈判者将预计售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并且会非常关注市场价格。当背景展现有限数量的买方和/或有限商品的存在时,谈判者将预计价格会有更大的变化,并倾向于更多地关注个人内部基准,如保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