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联盟成员

如何选择联盟成员

 

 

 

联盟逐步建立的过程是自发的,始于一个人(即联盟的创立者)意识到自己无法通过一己之力达到目标。通过招募(说服他人加入自己)这一行动,创立者既承认了自己的势单力薄、需要借助他人之力,又明确显示了自己无法独立应付问题的处境。

联盟创立者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他对目标的渴求程度,以及通过人际关系实现该目标的能力。在创立者试图说服他人加入时,他越需要对方,就越会提出具有诱惑力的条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时候联盟创立者所获得的物质利益不如该联盟其他

成员。

联盟成员的招募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创立者将首先联系哪些潜在合作伙伴?在这其中,有多种因素会共同作用。我们将讨论其中三种主要因素。

在选择联盟伙伴时,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创立者的人际关系网。创立者的人脉越广、人际关系越好,就越能动员并说服潜在的合作伙伴加入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协同合作的催

化剂。

因此,与潜在合作伙伴保持良好且频繁的沟通非常重要。当联盟成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足够频繁,拥有一致的立场,且在各种场合下都一同努力时,这些成员就越有可能达成团结协作。简而言之,比起互不相识的谈判者,彼此熟识的谈判者更有可能共同进退。如果谈判者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情况就更是如此。

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和资源有关。当提及资源时,我们指的是个人提供的任何可以提高联盟力量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十分具体的资源,例如,该成员提供的财力支持或是他可以动员的票数;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资源,例如,其人脉、可支配的时间、精力及魅力。

上文提到,联盟的规模过大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联盟会避免内部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似乎更应该少量招募拥有大量资源的个人,而不是大量招募影响力很低的成员。然而,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愿意与过于强大的伙伴合作,主要是因为担心他们会过于贪婪,在分配利益时要求过高。然而,这种倾向与弱者结盟的心理只存在于当潜在合作伙伴可以互相替换的时候,也就是说,当联盟不论吸纳较弱成员还是较强成员都能达到其目标时,人们会更希望与较弱的伙伴合作。

代表上述现象的经典例子是三方五分游戏(4-3-2)。在此游戏中,三名成员的票数都是有限的(A成员4票,B成员3票,C成员2票),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达到游戏所需的5票。因此成员们必须结盟。研究人员借该游戏表明,B成员和C成员结成联盟的频率非常高,而最有能力的A成员几乎被排除在联盟之外。所以,优势也可能是一种劣势。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否决权持有者。人们将某些在联盟中占据关键或中心位置的人称为否决权持有者。在多方谈判中,如果因某人不能参与便不能结成联盟,我们便将这个人称为否决权持有者。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此人掌握着至关重要的资源,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在联盟中的地位赋予了他一票否决所有决定的权利。

否决权持有者很少主动与他人结成联盟。就如同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主动与人结盟会传达依赖他人的信号。他们在联盟中的不可或缺性会促使他们按兵不动,静待较弱势的团体主动接近自己,只有较弱的团体向他们提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时,他们才会同意

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