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城“可观可感可用”

五、让长城“可观可感可用”

长城的重要价值既需要保护、弘扬,也需要开发、利用,让长城“可观可感可用”,增进公众对于长城的深度理解与认同。寻找文旅深度融合节点。长城沿线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物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都是长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长城沿线文旅产品多以景区观光为主。一些地方对于长城沿线生活生产方式、传统风俗、非遗文化体验、节事活动等活化利用形式还较为单一,对长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从发展的角度看,开发长城文旅项目不能只盯着遗址遗存,应与长城区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相结合,重点在于让长城沿线的“游客目的地”成为“文化活动地”,让游客在文化审美、历史追忆、自然美欣赏、情操熏陶、美食享受以及民俗体验中,感受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长城的地域广泛性、文化多样性和资源差异性,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域资源优势的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为长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项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各地结合长城本体特点、周边特色、当地产业等情况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休闲度假设施、乡村旅游,开发长城文创产品,推出长城旅游线路,为长城沿线聚集人气。比如,山西充分发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长城民宿的作用;宁夏推出《我和长城的故事》专题节目,升级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等旅游演艺,充分展示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青海以大通、贵德、互助、湟中等县区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景区推出气势恢宏的大型室内史诗演出剧目《长城》。此外,全国多地还探索建设了长城文化实践研学基地,深度挖掘长城文化价值。

提升长城文旅产业规模与质量。从空间布局看,目前长城沿线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碎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如,京津冀地区的长城遗址长度仅占全国总长度约13%,但景区数量占全国长城景区数量的近一半,基础设施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旅游产品较成熟。而内蒙古、甘肃两地长城遗址长度在全国总长度中占比过半,景区数量却仅占约10%,文旅设施配套欠完善,缺少成熟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开发长城文旅项目应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将长城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和生态轴带,推进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统筹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制度和管理衔接等方面工作。比如,可通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步道,从东到西串联长城沿线资源。

长城沿线的不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在这些地区开发文旅项目,应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形成集聚效应,增强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引导当地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文旅融合产业项目,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极、带动区域发展。

和林格尔县举办首届长城论坛暨土城子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研讨会,既然开了这样一个头,就要把文化成果写在广袤起伏的高原峁峦上,希望和林格尔县尽快申报列入第二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之中。通过统筹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与土地资源,寻求遗产保护、利用与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所以,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利用中要汇聚民智、发动民力,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各方合力。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