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工程的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
(一)战略规划、纵深防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防御工程,在修筑长城之前先要进行战略规划,只有在重要地区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才可以确保国家的长久和平与安定。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的纵深防御重点,即位于今内蒙古中部至河北省最北部的阴山山脉。该山脉呈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16°,北界大致在北纬42°;南北宽50~100千米,平均海拔1800~2000米。
阴山山脉不仅是我国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还是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大青山较为湿润。山坡低处为草地,中部有栎、榆、桦等树种,阴坡处有矮曲林。阴山地区古代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在阴山地区分布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见图1)、高阙塞、鸡鹿塞、王昭君墓等。
阴山山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南坡陡峭,许多隘口就成为内蒙古高原越过阴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例如位于狼山的古代军事重镇高阙塞,就是因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与乌拉山之间中断,形成了一个缺口,“望若门阙”因而得名。门阙宽100~200米,纵深长约30千米,两侧断崖峭壁。战国时期,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武灵王筑赵北界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域内),经大青山、乌拉山、狼山南麓至高阙进行纵深防御。秦始皇万里长城,即将战国秦、赵、燕北长城连接加固,增筑而成。汉长城,在此段基本沿袭了秦始皇长城,加筑塞外受降城、光禄塞列城和武帝外长城(见图2)。

图1 内蒙古包头阴山地区的秦汉长城(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据《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元帝下诏,请诸臣议论罢边备塞吏卒之事可否。
生长于北方边郡的郎中官侯应深知边情与阴山山脉长城纵深防御体系的重要作用,遂奏上《论罢边十不可》,分析论述了阴山长城边塞的重要战略价值与规划建设过程。侯应奏曰:“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汉书·匈奴传》)从侯应《论罢边十不可》,可见汉长城的大战略规划与具体建筑之情况。

图2 内蒙古阴山地区的汉长城(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二)分段包筑,各负其责
在长城施工时,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便于监督管理,加快长城修筑速度,历代多采取分段包修,各负其责的办法。例如,在内蒙古域内的明长城当时分属山西、延绥、大同三镇所管,其修筑也是由三镇分别负责。据《明史·兵志》记载:“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乃请(兵部)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翁万达在任宣大总督时,曾对长城分段设计,提出修筑方案。大同宣府两镇,总计修长城1669里,翁万达在任期间完成800里,又在长城之外挖壕堑、壕外又种树木以防骑兵的冲击。这些系统工程,需要事先规划设计并且申报朝廷安排工程经费。
(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由于长城沿线地理情况不同,有高山峻岭,也有沙漠戈壁和黄土高原,为了避免长距离运输,节约人力物力,明以前修筑的长城在山区均采用石块,在平地一般用黄土。比如在今包头市固阳县北色尔腾山山脊上的秦始皇长城,因山上无土,全是岩石,遂就地取石块,垒砌成城墙。又如在今乌兰察布察右后旗、四子王旗的金代长城,因所经系草原地带,无山石,故均为先挖壕沟再用挖出的土来夯土墙。由于草原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女真人只有用深挖沟壕、高筑边墙的办法来防备蒙古骑兵之进攻(见图3)。

图3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金代长城——金界壕遗址(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在平坦草原之地修筑界壕的方法为:先在平地挖壕沟,在壕沟南用挖出来的土建筑一道墙,这道墙名叫主墙;主墙筑好后,再在其南侧挖一条内壕,修起副墙,在其北侧挖上外壕。这一套工程下来,整个界壕的壕体宽度已逾50米。通过计算,一匹好马在50米左右的距离内要连续做4次腾空跳跃,翻墙过堑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万无一失,在壕内侧又筑有城堡且两城相连。城墙上士兵搭弓射箭,对付侥幸冲过来的骑兵;城内的士兵做后备队,与城墙上的士兵相互策应。到了明代,修筑长城所用的建筑材料除了土石之外,还有大量的砖、瓦和石灰。这些建筑材料也都是附近石场、窑场的石和砖、瓦、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