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吟诵公主情 万世流芳励后人

三、千秋吟诵公主情 万世流芳励后人

四公主对老呼和浩特人和清水河县人而言可谓是一位最熟悉的历史人物。她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永久不忘,是因为其下嫁蒙古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后,曾先后在两地建府邸居住并留下许多令后人称道的实物遗存与可歌可敬的历史故事。四公主及其公主府现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特别是新城区及清水河县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对研究当地清代初期口里汉族人走西口、垦务历史及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据《绥远通志稿》等文献记载,明长城最早允许普通汉族百姓出入的是现清水河、和林格尔以东、以南的杀虎口、红门市口、滑石涧口、老牛湾黄河水口等几处口子(即狭义的西口)。清康熙帝四公主实行开边抚民政策,正是从这些当年明长城的军事关隘口子开启口里人走西口的大门。这几处长城口子便成为口里人最早走出西口的主要通道。最初口里人走西口的落脚地在四公主的“汤沐邑”地内。四公主的“汤沐邑”地,正是在这几处口子以外的清水河地区。这一地区包括现在凉城、和林格尔南部,那时凉城、和林格尔及清水河均未设厅,归化城以南,长城杀虎口、红门口、滑石涧口、老牛湾口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全部是四公主受封的牧草地即“汤沐邑”地。由此可见,清水河是口里人走出西口外的第一站。也就是说,清水河是口里人走出西口最早的落脚地。

四公主是最早代表官方在口外清水河地区放垦、实行开边抚民政策的重要人物。据《呼和浩特文史资料》记载,清军入关以后,好长一段时间,西北地区局势还不稳定,直到康熙帝执政后,才相继统一了漠南、漠北蒙古,平定了漠西蒙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民族之间在长城以外、大漠南北这片土地上的纷争与战争。康熙初年,大漠以北、以西仍硝烟未尽,但阴山以南、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已经是太平盛世。曾饱受战乱创伤的塞外清水河地区得以休养生息。特别是四公主到来后,许多口里汉民翻越边墙,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这一事件就是人们常说的走西口。提到走西口,四公主应该是一位值得重点关注的人物。

四公主即恪靖公主,康熙皇帝六女儿,因在得到封号的公主中排行第四,故称四公主。四公主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赐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孙敦多布多尔济。当时漠北地区局势尚未安定,即使是阴山脚下的归化城也处于战争的前沿。为了保障公主的绝对安全,康熙帝决定让公主暂时居住到离屯兵之所右卫八旗驻防城较近的清水河。因四公主从小聪敏丽质,长大后为人处事又总能从大局出发,康熙皇帝对其宠爱有加,因她能够服从大局,义无反顾地走进草原大漠。所以,在清政府通过采取满蒙联姻,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政治问题上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她。

在清水河期间,四公主体恤民情,整饬农田,兴修水利,曾奏请父皇拨48370亩良田作为自己的“汤沐邑”地,鼓励并吸引长城杀虎口、红门口、滑石涧口等以内平鲁、偏关一带大批汉民走西口前来垦种。起初,这些到四公主受封的土地上垦种的边民们,都是春来秋返,人称“雁行客”。后来,许多人感到四公主施行仁政,为广大走出西口的边民敞开了一扇生存的大门,那些受益的贫困边民们,慢慢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纷纷落脚清水河地区,开发建设清水河。仅几年间,口外清水河的广大地区粮食连年丰收,商贾往来不断,经济与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盛况。公主府邸周边及黄河、长城沿边沿线的岔河口、老牛湾和口子上等地,聚集来了大批的走西口人,并形成许多自然村落。《公主府志》记载,四公主自清水河移居归化城后也一样地体恤百姓,在归化城及其府邸以东白塔附近的大黑河畔圈地17000余亩,招募口里垦民垦种。于是,在归化城周边聚焦了大量走西口人。现在呼和浩特市城边的一些村庄在那时就已形成了。

四公主常住归化城后,每年夏季要远赴库伦(乌兰巴托)一次,协助额驸敦多布多尔济处理喀尔喀各旗事务。漠北地区曾在四公主的允准下制定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对稳定当时漠北各旗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公主每次远行库伦,除带府内随行人员外,后面还有大量行商尾随。这些商人既能护驾公主,也可一路行商。久而久之,由四公主往返归化与库伦间踏出的这条道路,便成了后来成就一代晋商的草原丝路、茶路。

由此可说明,口外商业经济的产生和晋商的出现,也与四公主开边放垦分不开。四公主亲民爱民、体恤百姓,在清水河县域内打开了口里人走西口的大门。一批接一批来到其“汤沐邑”地上垦种的垦民,初来时都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土地,全部是租草地开垦耕种。那时如遇有天灾,四公主会免收租金。到后来,多数人发了家,就拿钱购买土地,这使大批人的生存得到了保障。即使在四公主搬离清水河北赴归化城居住后,当地百姓仍时刻念想着四公主的恩情,不忘四公主。在民间传颂着许多四公主及公主府内管理农事的管家黄忠、佟生禄的故事。

四公主德政碑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九月刊刻,现存立于北堡乡口子上村中。该碑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总高340厘米,是清水河县域存世碑刻中体形最大的一通。其中碑首高100厘米,宽95厘米,厚21厘米,镌刻盘龙纹,阳面额题“皇清”,背面双行竖书“皇恩浩荡”。碑身高198厘米,宽92厘米,厚21厘米,碑阳题“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碑阴题“大清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季秋谷旦”,下署“五眼井口万民公立”。龟趺座高43厘米,宽92厘米,长140厘米。

四公主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京城来到清水河,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离开迁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扎达海河北岸筑建公主府止,在此间生活居住了十年左右。其间四公主德行其政,在她的“胭脂地”轻徭薄赋,百姓念其功德,为她立碑感念。

图5 四公主德政碑 王东麟/摄影

图6 四公主德政碑 王东麟/摄影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和硕恪靖公主府(简称公主府),是康熙皇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出嫁后所建府邸,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成,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公主府邸。

呼和浩特长城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有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交流和融合的程度、规模在不同的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王昭君、三娘子、四公主是长城地带民族融合中的典型代表,民族关系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和情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图7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硕恪靖公主府 王东麟/摄影

图8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硕恪靖公主府 王东麟/摄影

(高晓梅,内蒙古文物学会特聘专家,呼和浩特市文旅广电局智库专家,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