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侯珊叩关附汉 王昭君出塞和亲
稽侯珊是匈奴头曼单于八世孙,其父为虚闾权渠单于。他出身于上层贵族,是匈奴最高统治集团中一位很有政治远见和才能的人物。稽侯珊既是单于后裔,又有杰出才能,因而赢得左地贵族的拥护和爱戴。神爵四年秋,他以左部稽侯受拥立为呼韩邪单于。
自汉武帝以来,匈奴因屡为汉朝所败,故至宣宗时,其势已衰,复经“五单于争立”的战乱,力量更加削弱,作为游牧民族生产与生活资料的牲畜此时已损大半,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宣帝甘露元年(256年),呼韩邪与郅支战,又遭失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促使呼韩邪不得不考虑归附汉朝中央政权的问题。
归附汉朝,在匈奴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的事件。
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即引部众驻扎于靠近汉朝边塞的地带,并遣子到汉朝入侍。次年冬,又亲至五原塞谈判,从此正式归附于汉。甘露三年初,他又入汉晋谒汉帝,以示亲汉之意。
呼韩邪的归附于汉,其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以汉匈之间和平友好取代了自汉初以来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的长期对立,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这种和平友好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
竟宁元年(前33年)春正月,呼韩邪第三次来到长安,汉元帝为了祝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特改“建昭”年号为“竟宁”。这次汉朝对他优待如前,赐赠较汉宣帝时多达一倍。汉庭还根据他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将宫人王昭君嫁给他为阏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和亲”。
王昭君,名嫱(一说“嫱”是昭君在宫中的官名),南郡秭归人,不仅貌美,而且有识见,聪颖贤惠。当呼韩邪求美人为阏氏的消息传入后宫后,她毅然自“请掖庭令(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应召和亲,得到元帝批准(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王昭君与呼韩邪临行前,汉廷为之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仪式之上昭君举止大方,容貌丰美,服饰华丽,使汉宫大为增辉,左右对之无不肃然起敬。其后,昭君戎服乘马,同呼韩邪一起出塞,前往单于庭。呼韩邪自是欢喜异常,号昭君为“宁胡阏氏”,意为使匈奴得以安宁的阏氏。由此可见,汉匈双方对这次和亲都是非常重视的。
昭君去世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右骨都侯须卜当,兄子王歙等亲属,秉承昭君遗志,继续作为汉匈之间的桥梁,为维护汉匈友好关系做了大量有益之事。
和亲不仅受到匈奴族的欢迎,汉族也是拥护的,如在包头附近出土的西汉砖雕上就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的字样。由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自然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赞扬,故两千年来在文学作品中“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成了流行的题材。
昭君墓前亦有一亭,亭前竖立一尊由董必武同志于1963年所题写的《谒昭君墓》诗碑。院内陈设有其他年代的记述和歌颂昭君事迹的碑碣数通。正门内还竖有题为《和亲》的王昭君与呼韩邪的大型青铜铸像。董老的诗是: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如今这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见翦伯赞《内蒙古访古》一文)昭君墓已修整一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来。

图1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铜像 王东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