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长城烽火台的方法
(一)运土搭台,填土夯筑
修筑长城烽火台的方法是先把泥土运到台址附近,然后在长城台址旁择一高地,建一条土筑栈道。长城修筑工匠们推车抬筐把土从栈道上运到台址处,填土夯筑。随着烽火台一层一层地加高,栈道也相应地加高和延长。待筑至十几米,工程将要告竣时,拆除栈道,等到上部设施全部完工,一座烽火台便立在山冈上了。
(二)搭脚手架逐层填土,夯筑成墩
修筑烽火台,有时采用绑扎脚手架的方法进行工程建设。长城修筑工匠们登上脚手架,再逐层填土,夯筑成墩。脚手架,就是用麻绳绑木杆,围着烽火台立起一个大木笼,然后在木笼上搭上踏板,以便上下。例如,从内蒙古地区明代长城的烽火台遗址上可以看出,土台的周围常常留有碗粗的圆孔,有的是上下交叉孔,有的则为一排排的圆孔,一层又一层直到顶上,这些圆孔,是绑脚手架遗留下的痕迹(见图8)。

图8 内蒙古乌海市二道坎明长城烽火台(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又如,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大夏”统万城角楼遗址高达40米,在夯筑的角楼墙体上面留有多层密集的椽孔,从下部直到上部,各层之间相距数米。因此分析认为统万城角楼也是用脚手架修筑起来的。脚手架已比土筑栈道前进了一步,直到今天在维修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仍被采用。
(三)汉代烽燧,土坯建筑
考古调查发现的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也有极少数是建在长城以外的。汉代烽燧的结构主要有四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每隔20厘米,铺一层芦苇而筑成;三是完全由石块筑成,每层石块间铺芦苇一层;最后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坯砌筑,每3~5层土坯间隔一层芦苇,苇层较薄,土坯一般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4厘米左右,为黄土、砂砾掺短苇筋脱坯制成。
由于干燥高温的气候,内蒙古额济纳旗汉代居延遗址一些烽燧至今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底部每边宽达7~8米。烽燧顶部,四边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小屋。烽台下面有若干小房子,一般有“坞”(院墙)。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根据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的规定,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示传递消息。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
汉代居延地区最高长官居延都尉府官衙遗址为一座边长23.3米的正方形障城,现存城墙高约4.16米,墙厚4~4.5米。外围还筑有边长约46米的坞墙,形成一个长城防御体系的屯兵院落(见图9、图10)。

图9 居延汉代障城示意模型(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图10 汉代居延“甲渠侯官遗址”鸟瞰图(内蒙古长城保护中心供图)
(四)烽燧报警,驿递建墩台
长城在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发挥防御作用,除了因为有坚固的墙体和无数的城、堡、障、塞等御敌设施外,还因为有比较严密的军事信息传递系统。古代军事信息传递系统一是烽燧报警,二是驿递。烽燧报警专用于军事,看守堠夫在烽火台点火放烟以传递军情。驿递就是由政府所设的驿站传递公文书信。自隋以后直至清末,驿传隶属兵部。明代对烽燧的管理很严,成化二年(1466年)法令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明清两朝,均置驿丞,掌邮传诸事。朝廷或边关大吏遇有紧急情况,严令“驿马不停”以“日四百、日六百、日八百”里的高速传递。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于大西北地区的管理,在明长城口外设立了12所台站。台站路线从北京开始,经山西大同到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地区。其中在土默特旗域内的有6所,为杀虎口(汉站)、新店子(蒙古站,今和林格乐)、二十家子(蒙古站,今和林格尔)、伍什家(蒙古站,今托克托)、沙尔沁(蒙古站,今土左旗)、归化城(蒙古站,今呼和浩特)。据调查,从新店子到二十家子后,即分为两路:一路从二十家子到沙尔沁、归化城直通北方;一路从二十家子到伍什家、向西到盐房口(位于土默特左旗),然后向西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直通宁夏、青海,终点到今新疆乌鲁木齐。各站之间距离一般为50千米左右,即骑马走一天的路程。各所驿站台站的附近均建筑有高台墩,夯筑成墩状如烽火台,一度曾经有人误认为是明代长城建筑,实际上是清代的驿站台墩。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把中国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语为“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