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牙子袖筒里的秘密

桥牙子袖筒里的秘密

刘有文

桥牙子,是旧时对牲畜集市交易过程中,专门为买卖双方说合“生意”并抽取佣金的中间人的称呼。因为是经纪人角色,桥牙子也称“桥纪”。以桥牙子为中介的牲畜交易方式,因带有暗箱操作性质,有悖于“公开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桥纪这个行当予以取缔。

桥纪这个职业不存在了,但“桥”这个特定代词,现在的农村人依然使用,代指牲畜交易市场。物资交流会期间,每天都有往来于“桥”的许多牛、马、驴、骡鱼贯进入交易场。路上,问拉着牲畜往交易会场行走的人:“干啥去呀?”,回答总是“上‘桥’去”。问话的人便明白,这人是要变卖牲口。

和林格尔地区历史悠久,1800年前的汉代先民就在此留下了农耕文明的足迹,著名的小板申汉墓壁画就有翔实的农耕图。牲畜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脚步代代繁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牲畜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一样,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的牲畜交易是民间自发的小规模行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每年定期、定地点组织牲畜交易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牲畜交易借助每年举办的物资交流会平台,市场逐年扩张,交易规模、交易量每年刷新纪录,2000年前后达到高潮,10天内进场交易牲畜的数量一度攀升到1万多头。

每年的牲畜交易会现场,人、畜、车往来交错,牛、马、驴、骡穿梭混杂,人山畜海,黑压压一大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前来交易的牲畜,进入交易市场入口,按头交完3~5元市场管理费,市场管理人员在牲畜胴部或腰间一侧,用红颜料标注个醒目的阿拉伯数字序号,便可进入市场交易了。2000年之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牲畜日渐减少,延续了几百年的牲畜交易活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眸历史,交易日到来的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安顿好家里的营生,吃过早饭,换上一身出门衣裳,就拉着牲畜前往交易会现场——“桥”。到“桥”的人,有的想把自己的牲口卖个好价钱,有的想买一头称心如意的好牲口,有的则只是看看红火热闹,看看“桥”头行情。各有所谋,各有所图。到了“桥”上,精明的人们往往不急着交易牲畜,转上两三天,摸清了行情才开始交易。卖的,怕少卖了,吃亏;买的,怕多花了,也吃亏。也有的人到“桥”上转上几圈,行当一下自己家的牲口的现值,以便下一步确定去留。

历史上,和林格尔牲畜交易的“桥”,多数安排在城关西桥或东门外的空旷地带。走进热闹的“桥”,便看到有几个穿着宽袍长袖衣裳、戴一顶小白帽、留一撮山羊胡、众人围着的特殊人,这个人八九不离十就是桥牙子。桥牙子与交易者袖筒里“捏手指”讨价还价的过程颇具神秘色彩,双方面部表情的变化反映的复杂心理活动耐人寻味。

和林格尔县城关镇的武松村曾有个老者,叫高和,他与牲口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人身体纤瘦,精神矍铄,为人热心谦和,经常挎个粪箩头,提个粪杈子,边吆赶牲口边拾粪,走起路来风风火火。1950年,从和林格尔城关举家搬迁到武松村定居务农。在和林格尔城关时,他的父亲高二娃就是一名有名的桥牙。子承父业,耳濡目染,高和早早就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桥纪,到了村里也非常爱惜牲口,熟知村里每头牲畜的“口”和脾性,一双“识牲口”的慧眼被人们交口称道。农业合作社时期,村里一直委派他放牛、放马,管理村里的大牲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也经常为村民服务,有求必应,诚实热心,不要任何回报。

这老汉空闲之余经常给村民传授一套一套的看牲口技巧。村民买一头牲口,也总要让这位老者参谋参谋,看使首(使用价值)好赖,看“口”老小,还能养活几年……因为每家每户种地离不开牲口,所以这位老者在村里很受人尊重。经老人评价过牲口,再进行买卖,花多少钱心里也就踏实了,平衡了。

新社会,牙纪消失了,但其代代相传中形成了一套鉴别牲畜的经典评语,这些评语是许多老牙纪多年看牲口实践经验的总结,很有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高和老汉见到牲口,看上两眼,摸上两把,经典的评语张口就来。如“先买一张皮,后看四只蹄,槽口摸一把,再揣膀头齐不齐”,这是从主要部位鉴别评价牲畜的优劣。单看腿部位也有“腿细蹄大快如飞,粗腿笨蹄压油墩,宽膛挺胸有力气,后挡狭窄跌跤多”“前峰高一掌,耕田如水响,腰长肋支稀,定是懒东西”“鞭子尾巴,案板脊梁,乌眼黑蹄,拉断铁犁”“好黄牛尾巴拧成线”等等。如看口,则有“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牙窝磨平,十岁带零”“护七不护八(牲口七岁时出犬牙,通过看其长短可推算牲口的年龄)”等等。

整理高大爷生前的零星讲述,合格的桥纪一般有几个共同特点和技能。

一要能说会道,有把死人说活的嘴上功夫。职能和媒婆差不多,媒婆是男女婚配的中介,桥牙子是从事的牲畜交易的中介,不过桥牙子说起牛马驴骡一套一套的,似乎“技术含量”比媒婆更高。有时评价嘴巴子会说的人常流行一句说辞:“你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就像个桥牙子。”

二是会看牲口的使首好赖和牙口老小,精通“相马之术”。对任意一头牲口都能抓住要害,仅用几句最精练的语言就做出评价。当一名合格的、信誉好的牙纪,需掌握识别和鉴定牲畜的基本功。高明的牙纪,凭肉眼看牲畜的口齿、毛色、长相、骨架和走路的架势,用手揣摸牲畜的要害部位,问出生季节,就可以判断该头牲畜的优劣,知道它的特性,适宜何种用途。

三是要做到“三勤”:一是腿勤,在“桥”上多走动,主动寻求商机;二是脑勤,善于留心观察和琢磨买卖牲畜者双方的心理,想出对策;三是嘴勤,要练得一张好嘴皮子,能说合双方按照可以接受的价格成交买卖。

四要会“捏价”,会使眼色,情商高。袖筒里手指捏价是最神秘的商业交易。牙纪和买卖牲畜的一方在袖筒里“捏手”,成交价格。说的是外行人听不懂的行话。

“捏价”俗称“捏指头”。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筒中、衣襟里,用捏指头的隐蔽方法来表达价钱数量。一般情况下,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捏住食指、中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二千、二万;再加无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万;捏住小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万;捏住拇指与小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万;捏住拇指、食指与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万;拇指与食指展开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万;食指捏弯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万。

牲口交易双方不明讲价钱,做买卖的人也并不把物品的价格标出来,等到双方看了货以后,在袖筒里捏指头,谈价钱,不仅加强隐蔽性、防止别人干扰,而且双方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意思。双方讨价还价时,手在袖筒里活动,而嘴里只说:“这个价,怎么样?”直到双方合意为止。若双方捏的数字差距较大,就各自作罢,另找交易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的牲畜交易市场里,虽然挣佣金的牙纪不存在了,但买卖双方袖筒里或衣襟下捏价的习俗依然存在,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虽然式微,但依旧保留着、传承着。

四要懂得行话,会说隐语,反应敏捷。牲畜交易有一套行规和行话,从“一”到“十”的数字,都有他们的叫法,外人听起来简直就是黑话,根本听不懂。比如数字一叫“叶”,二叫“都”,三叫“邪”,四叫“岔”,五叫“盘”,六叫“乃”,七叫“心”,八叫“考”,九叫“弯”。再比如,把马叫“风子”,牛叫“考子”,骡子叫“条子”,羊叫“扇子”。这些叫法是谁发明的,道理是什么,不得而知,反正约定俗成,流传久远,成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五是要有撮合交易的“霸气”,善于察言观色,对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的买者或卖者,要明察对方心理动机,捕捉时机,努力促成交易。

做到这些,谈何容易!

看来,做个合格的桥纪还真得有两把牙刷子。

(刘有文,和林格尔县农牧局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