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文化

二、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文化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指出:长城文化首先是中国古代修建和使用长城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中,也包括依托长城所形成的、反映长城内外民族特质和社会风貌的文化。长城内外不同族群的内在精神,通过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发展,既表现出民族特色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国历史留存下来的标志性文化遗存,包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最后凝聚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长城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标志。长城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史上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关于长城的传说和故事,一代代讲述下来,形成了呼和浩特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长城文化在今天呼和浩特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成为长城联系古代与现代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呼和浩特地区流传的长城文化传说和故事有: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呼和浩特地区的战国赵长城,修筑于赵武灵王时期,位于呼和浩特域内的这段长城称赵北长城,新城区38.24千米,赛罕区3.82千米,回民区13.78千米,土左旗69.11千米,全长约125千米。赵北长城多用夯土或石块叠砌,宽5~6米,残高1米左右。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的势力发展到了今呼和浩特平原。赵国在原阳(今呼和浩特南大黑河左岸)设置了军马场大批养马。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改革,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逐渐强盛,扩大了北部疆域,建立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使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包括包头在内成为赵国的活动地区。之后,赵国又出兵占领了鄂尔多斯的一些地区,开拓了西北边境。

赵长城大约是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前306—前300年)之间修筑于大青山下的长城,这条长城东起代郡北(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宣化盆地),进入内蒙古地区后沿辉腾梁(阴山东段)、大青山、乌拉山南麓的平缓地带向西延伸,止于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修筑的长城全长446千米,向西以险峻的乌拉山为天险。今大青山之赵长城遗址以大青山为屏障匍匐而行。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咏诗:“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二)秦始皇跑马修边墙

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战国秦长城沿线村落,年纪大一些的老乡中间,流传着“秦始皇跑马修边墙”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说的是秦朝建立以后,打败了匈奴,秦始皇骑着一匹宝马在长城所建之地驰骋,秦始皇骑着宝马跑到哪里,边墙就修到哪里,这样就在这一地区修筑了许多边墙。

秦长城,因是秦始皇修建,因此也称为秦始皇长城。呼和浩特地区域内的秦长城沿用了赵北长城,并且加以修缮。秦长城在新城区3.35千米,武川110.87千米,全长共计114.22多千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把战国时期的赵、秦、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加筑城堡、障、塞等防御设施,并且还修筑了新长城,号称万里长城。秦始皇长城与三国长城的修筑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有些地段利用了三国的古长城,而未利用部分(多在新筑长城之南),又加以修缮,成了第二道防线。所以说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长城为基础而修建的。但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规模之巨大,动用劳力之多,又远非三国旧长城可比。据统计除去修缮三国长城,仅新建增筑部分就相当于原来三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动用了约50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从公元前214年开始直至前210年秦二世赐蒙恬死,历时五年(一说从前217年始,用了九年时间)才完成这一西起陇西郡的建筑工程。因此,把这一工程——万里长城归之于秦始皇时期修筑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秦长城西起自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山谷,进入呼和浩特新城区毫沁营镇,沿大青山脊梁向东南延伸,经马场、羊场,至坡根底村北与东西走向的赵长城相汇,至保和少镇后扁担沟间。秦长城利用赵北长城,进入卓资县西部在赵北长城北侧新筑长城,新修长城长约500千米,大部为石块垒砌,局部夯筑土墙。

(三)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后宫,相传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她的画像被点上了丧夫落泪痣,数年得不到皇帝宠幸。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昭君不愿久居深宫,自愿出塞远嫁匈奴。在临辞大会上,昭君顾盼神离,众人为之倾倒,皇帝想留下昭君,但又苦于不能失信于匈奴,便赏给昭君许多贵重嫁妆,将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为妻,并封为“宁胡阏氏”。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经由陕北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走秦直道,越长城,渡黄河北行进入大漠。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多年的战争局面,和亲相处,形成了长期的安定和平。

呼和浩特市域内的汉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市13个乡镇,是汉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呼和浩特市榆林、保合少、毫沁营和土默特左旗毕克齐等13个乡镇都有汉代长城遗存,全长共计78.6千米。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功能,汉代又在阴山建造了两道平行的长城,并修筑了大量烽火台、城障。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较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长的长城之一。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汉长城全长1万余千米,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时,为加强经常性防御而修筑的。

汉长城历经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地,其长度在内蒙古域内的历代长城中仅次于金长城。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占有南起阴山,北到贝加尔湖,西逾葱岭(文帝时,匈奴破西域二十六国后),东至辽东的广大地区。河套、阴山一带,是匈奴诞生和兴起的地方,故其常从这里南下袭扰汉边。

在刘邦还是汉王时,对匈奴就有所防备,公元前205年,曾缮治过位于长安以北的秦河上塞(今陕西高陵一带)。即帝位后,对匈奴的南下,也曾进行过坚决的抗击。如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匈奴入塞,大举围攻马邑(今山西宿县),进而“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史记·匈奴列传》)。汉王朝在武力反击匈奴,获得胜利后,首先把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接着又构筑新的长城和亭障、烽堠、列城,加强防务。汉代长城在呼和浩特市域内只有武川31.28千米。

秦汉长城,匍匐在巍峨的大青山南路,绵亘在半山坡上,长城凡过大的山口,都在山口里筑有当路塞。在呼和浩特市以东的各个山口,多有这种遗迹,一直延伸到卓资县的北部。

呼和浩特市东25千米面铺窑山沟里的边墙村前筑有一条当路塞。南北沟里,筑一东西石墙,当沟拦起一条如同坝一样的高墙,爬上东西两边的半山上,形成三沟一道墙,堵死南去塞内的路,其防御工程非常坚固。同时看出古代建筑工匠们独具匠心的技术。其石墙遗迹保存较好,留有较多的原来的壁面,垒砌的很规整,都是用青褐色较平整的石块交错叠压。石块的大小一般40~50厘米,厚10~15厘米。里面的石块大都是平铺,内夹碎石和沙土,基宽6米,顶宽3米,最高处5米。当路塞全长300米,其中河床墙长约200米。在保合少镇水磨村大青山健身步道旁边也有一处秦汉长城的当路塞,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于2012年3月在其旁边竖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汉水磨段当路塞长城”。

东汉时期防御设施基本上是沿用西汉的,只是东汉初期为防匈奴修筑亭障、烽燧之事甚多,但多是局部的补充,不在内蒙古域内。

总之,汉代在呼和浩特域内以及西部和北部地区所筑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对阻止匈奴的侵扰,发展农牧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