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

『一带一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

王大方

在欧亚大陆上,阴山以北、贝加尔湖以南是两大区域的走廊,早期为玉石之路和青铜器之路,中期是草原丝绸之路,后期是万里茶叶之路。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回顾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是为“一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经统计有65个国家和地区,名单如下。

1.东亚:蒙古国。

2.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

3.西亚18国及地区: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4.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

5.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6.独联体7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

7.中东欧16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在国内,“一带一路”划定范围涉及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6省(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自治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直辖市),内陆地区还有重庆。

汉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在连结阴山南北的大道上,有许多突厥人、波斯人的商队在此经过。他们携带金币,购换大唐的丝绸和茶叶。一件弯月形金项饰,为东罗马商人的遗物。唐时王昭君这位胡汉和亲、流芳千古的杰出人物受到了诗人们的景仰。此时,此地的钱币和金银饰品有些就遗留下来。考古学者在呼和浩特市阴山脚下的坝口子古城发现4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在土左旗水磨沟古城发现过1枚东罗马币。与此同时,大黑河边上的昭君墓正式见于记载。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古称“盛乐”者,盛世乐土也,上主国之昌盛,下保民之安乐,故曰盛乐。

公元907年,唐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终被其他王朝所替代,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南北分裂和群雄割据的局面。五代时北方社会经济有所衰退,虽然茶业未发展起来,但饮茶似乎也一直继续不断,而此时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则有所发展。北宋王朝无暇经略西域,与西方贸易主要走海上丝绸之路,北宋和阿拉伯商船以广州为起点,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运往西方。契丹则在陆路,通过草原丝路与阿拉伯国家贸易,进行各种交流。因此,阿拉伯人自公元10世纪起,称中国为“契丹”(Khita)。即便是辽朝灭亡以后,阿拉伯语仍然用“契丹”表示中国。辽、金是呼和浩特地区文化发展历史中又一个繁荣阶段。阿拉伯诗人尤素甫在他写于公元1069年的长诗《福乐智慧》中写道:“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中国的商品。”

辽朝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线,仍与唐代略同,自漠北南下经过阴山至丰州(今呼和浩特),东行至辽西京(今大同),再东行至归化州(今河北宣化),又分为两路:一路正东行翻越七老图山至辽中京(今赤峰市宁城县),另一路东南行至辽南京(今北京市)。草原丝绸之路基本把辽朝的各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了交通干线上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促进了草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西域诸国的商人和使团,每3年来辽上京一次,使团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带来大批西方珍奇物品进献。辽朝每次回赠物品的金额不少于40万贯。通过交流,西方的马球、金银器、玻璃器以及驯狮、驯象、猎豹、瓜果、蔬菜等,均出现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并在内蒙古东部区的辽代墓葬、壁画以及佛塔雕刻上有所体现。契丹的商人也携带着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商品,沿草原丝路万里跋涉到西域和中亚、西亚各国贸易。

大召,蒙古语称为“伊克召”,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朝赐名弘慈寺。主殿大雄宝殿又名银佛殿,主尊为纯银铸的阿弥陀佛像,是由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发宏愿所建。请看下面的这首童谣《马市口换物歌》,再现了400多年前阿拉坦汗、三娘子时代,土默特部与明朝在长城关口内外茶马互市的历史:

(开场令)

急急令,跑马城;

香香公主骑马来。

传帅令,边关通;

我的马匹任你挑

你的砖茶任我选。

紧急令,跑马城;

马市开,快把马市开起来!

一个小孩唱

(1)

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门开了跑马城。

跑马市,马市开,

换甚哩?

换你奶酪、奶皮、奶豆腐!

拿甚换?

铁锅、铜勺、马掌钉!

另外一个小孩唱

(2)

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门开了跑马城。

马市开,换甚哩?

换你那匹小青马。

拿甚换?

砖茶、绫罗、花绸段。

(3)

四四方方一座城,

马市开了跑马城。

跑马市,马市开。

换甚哩?

换你一个老羯子(公羊)。

拿甚换?

炒米、豌豆、糜子米!

(4)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门开了跑马城。跑马城,马市开。

换甚哩?

换你双峰白骆驼。

拿甚换?

丝绸、织锦和棉布。

(5)

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门开了跑马城。

跑马市,马市开。

换甚哩?

换你毡毯、毛乌拉(毡靴)。

拿甚换?

青花、五彩、景泰蓝。

(6)

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门开了跑马城。

跑马市,马市开。

换甚哩?

就换你二岁牛圪蛋(小公牛)。

拿甚换?

银碗、筷子、鼻烟壶。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地域,北方民族多以“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史记·匈奴列传》)等游牧、狩猎方式为主要生产形态,茶叶在生活饮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以至秦汉魏晋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到后来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无一不是依靠奶食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生存,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并依靠奶食支撑起游牧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元朝时,奶食为蒙古民族的崛起、强大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历代北方民族中,奶食的拥有量和优劣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兴衰强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茶叶,北方民族生活得到了改变,可以说是茶叶与奶食的结合,成就了北方民族传统饮食,到现在文明社会还在沿用。

茶商就是传统的晋商,北京的商帮、河北的商帮,这些经营茶叶的中国茶商们,到南方采买了茶叶,在下梅镇经过加工、包装,通过水路运到长江口岸的九江,通过九江换大船,从福建走到江西,换大船进入长江,逆流而上,经过武汉到达湖北襄樊——古襄阳,然后茶叶包装箱被运上码头。

从襄阳上了岸以后,用驼、马、驴、骡,把茶叶驮运到呼和浩特、张家口、多伦淖尔这三个北方的茶叶集散地。在清代,呼和浩特是整个蒙古高原西起塔尔寺,东到海拉尔、南到长城,北到贝加尔湖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那里有许多寺庙,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召城。从呼和浩特、张家口、多伦淖尔重新把茶叶再包装一次,然后基本上用驼队,驼队向北行进,穿越现在的内蒙古与蒙古国中间的大戈壁,走大约58天,到达现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清代时候的大库仑,在库仑往北走约190千米,到达中俄边境的口岸城市——买卖城,在俄罗斯境内和它对应的伙伴城叫恰克图(蒙古语“有茶的地方”),现在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俄罗斯边境城市,它证实了万里茶道的活动。

这条道路到恰克图只是“茶叶之路”的一半,就是中国境内的一部分。据统计是5000千米。那个时候的经营,运输只负责运输,在恰克图对应的中国一方面的口岸城市——买卖城,都有茶商的商号和库房,包括呼和浩特,就是当时的“归化城”,也有这些茶商商号的库房和中转站,所以这些茶叶不是一次性完成运输,比如说当时在“茶叶之路”上号称是“华商”,中国商号叫“大盛魁商号”。

在内蒙古流传有《驼倌叹十声》小调,唱出了驼倌们的辛酸:

拉骆驼,过阴山,肝肠痛断;走山头,绕圪梁,偏要夜行。

拉骆驼,走戈壁,声声悲叹;捉骆驼,上圈子,活要人命。

拉骆驼,走沙漠,一步一叹;进三步退两步,烤得眼窝生疼。

拉骆驼,步子慢,步步长叹;谁可怜,老驼倌,九死一生!

宁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无论是西伯利亚还是蒙古高原,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渔猎民族,他们对于茶叶的喜爱和依赖的程度迅速增长。俄罗斯作家哈里森在19世纪初的时候写下的日记体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就是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当地人,宁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有的渔猎民族,他们早晨起来就喝茶,一天要喝五顿茶。

茶叶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延续,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定远营、多伦、赤峰、海拉尔等一批草原城市的繁荣,使得这条古道充满生活内容。在这些地区的大街小巷,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经济文化建筑

在内蒙古阿拉善定远营古城,在中蒙边境口岸二连浩特市“伊林驿站”,包头市东河区旧城、多伦县旧城,也发现了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文物古迹。

在国家“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遗产优势,做好“草原丝绸之路”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加强与“万里茶道”之路等重要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地区,特别是俄罗斯、蒙古国等的文化交流合作,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王大方,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原副局长, 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