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面人儿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及与山西交界处长城一带,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除了上坟祭拜,农村地区有蒸面人儿送亲朋的习俗。
中元节蒸面人的习俗据说始于元朝,并有两个说法。一说,农历七月草旺羊肥,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祭神,可使羊只生长更旺。那时,杀羊以后肉也不便保存,便赠送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羊来代替,故农家慢慢演变为七月十五蒸面人。另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汉族百姓对元朝地方官吏的压榨统治忍无可忍,朱元璋起兵反元,为传达信息,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那天,以探亲为名,家家互送面人儿,在面人儿里面藏着纸条,通知各家在农历八月十五晚统一行动。从此,留下了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探亲赠送面人儿的乡俗。
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娃和花卉、瓜果等等。不过,以娃娃为主,常见的面人儿形状有睡娃娃、爬娃娃、抓髻娃娃、罗汉娃娃,一般是给男孩送罗汉娃娃,给女孩送抓髻娃娃,面鱼、面兔可以送给所有的12岁以下儿童,取“欢鱼吉兔”的寓意,而送给长辈的是甜瓜和寿桃,取瓜瓞绵绵、生活富足和健康长寿之意。
七月十五的前几日,村里面的女人们就开始忙乎了,三个五个围坐在炕头捏面人儿,谈笑中,搓的搓、捏的捏、剪的剪、压的压,一扎一挑,一剪一压,一个个“活物”从手下蹦出来。面人儿的五官、头、躯干、胳膊、腿都分别捏好,再用粗只芨连接起来。为什么不用细木棍而用粗只芨,因为只芨有弹性,面人儿的四肢不容易断裂。面人儿的头发和眉毛一般是用墨汁和面,没有墨汁的人家用锅底黑也可以代替。讲究的人家还要捏了各式各样的面花搭配面人的衣服。捏好的面人儿有站的,有坐的,也有躺的,神态动作各异,惟妙惟肖。除了娃娃,还有急蹿的兔、威猛的虎、绵善的羊、滑溜溜的鱼儿、蛇盘兔、甜瓜、狮子滚绣球等。每个物品上都注之于情爱,施之于智慧。捏好后上锅,急火蒸出,趁热用红绿颜料着色,便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内蒙古西部及山西、陕西长城一带几个旗县,多会举办面塑比赛和展览,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民间面塑艺人互相比试面捏技巧,将民间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