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参阅史料记载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描述出这些铺墩的历史。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692—1693年),清朝政府出于平定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噶尔丹叛乱的需要,于内蒙古设置了五路驿站,分别出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和杀虎口,并以此五口命名,通往今内蒙古、蒙古国各地。
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杀虎口驿站,设置于康熙三十一年,在内蒙古域内设有11处驿站,分为北路4站、西路7站。北路4站从关内出杀虎口,经八十家子站(在今杀虎口北侧)、二十家子站(在今和林格尔县城关镇)、萨尔沁站(在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西路从归化城向西南方向,渡过黄河,至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七旗。同治九年(1870年),因陕甘回民起义,西北军事吃紧,为保障通信,于二十家子站至八十家子站之间增设坝底、新店、佛爷沟三处腰站。第二年,又添设若干铺,每铺旁侧建一铺墩,铺与铺之间相距5~10里不等,本次调查的绝大部分铺墩应是在这次建铺工程中修筑起来的。每铺驻扎有二三名士兵。驿站与铺的“基本职责是负责军政通讯、官吏来往和物资转运,是专门为官方服务的邮递机构”[11]。
自清代光绪年间以来,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邮电通讯业传入中国,并迅速在内地、沿海的中心城镇间普及开来,开始取代传统的驿站制度。1901年,归化城试办邮政,但是奏折文书仍由驿站递达。1911年,归化城裁撤驿站,全面启用邮局业,杀虎口驿路沿线的站铺也就此失去了它们的使用价值。
由杀虎口至和林格尔一带,为山丘沟壑纵横分布地带,杀虎口驿路沿线众设站铺,能够起到对驿路的有效保护作用。铺墩多建在驿路两侧丘陵的半山腰上,主要起瞭望和标识作用。从这个功能上来看,铺墩与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差别很大。明长城沿线烽火台的功能是举烟点火、传递军情,它们的分布很有规律,会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建造,而且两两之间都在可视范围之内。虽然这些铺墩也有一定的信息传递功能,但它们与作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烽火台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并不能将它们划归长城的范畴,而只是驿传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附表:呼和浩特市南部清代杀虎口驿路沿线铺墩形制简表(共14座)

(续表)

(续表)

(续表)

(杨建林,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包头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张文平,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呼和浩特博物院理事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