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献发掘整理是弘扬长城文化的基石

二、长城文献发掘整理是弘扬长城文化的基石

文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石,研究长城历史、弘扬长城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对长城文献的发掘整理,这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指出:“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22]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历史文献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宣传工作作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石。

作为长城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要着眼于长城文献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与科普宣传,把现实中的长城与历史中的长城结合起来,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在新时代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文化。本文所说长城文献是从广义上而言,不单指传世文献,而是包含广阔。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3]这里的“文”指文字史料,“献”指口述史料,说明在春秋时期因为夏朝、商朝传世文献的亡佚和亲历历史老人的去世使得夏、商的历史难以知晓确证,我们今天证实和研究商朝历史也是依靠清末以来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甲骨文研究,而夏代历史因无出土文字史料证实,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是学界讨论的问题。广义上的文献应包括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口述史料等广泛内容。对长城文献的发掘整理,也应包括与长城有关的传世文字史料、长城地方碑碣史料、相关遗址考古发现的地下史料、长城沿线的口头传说故事等。我们今天也面临着文献散佚、碑刻风化、民谣故事失传甚至盗墓与文物破坏的问题。因此对长城实体的保护与对长城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都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而长城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更应该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